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镍基金属化合物的改性合成及其在单液流锌镍电池和赝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8页
    1.1 前言第18-19页
    1.2 沉积型液流电池体系第19-26页
        1.2.1 沉积型液流电池体系的机理和特点第19-21页
        1.2.2 沉积型单液流电池储能体系第21-26页
    1.3 碱性锌镍单液流电池的研究现状第26-29页
        1.3.1 锌镍单液流电池的工作原理第27页
        1.3.2 锌镍单液流电池的相关研究第27-29页
    1.4 氢氧化镍正极材料第29-32页
        1.4.1 氢氧化镍的结构第29-30页
        1.4.2 氢氧化镍的制备第30-32页
    1.5 超级电容器简介第32-35页
        1.5.1 超级电容器的原理、结构及其分类第33-34页
        1.5.2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第34-35页
        1.5.3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与应用第35页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第35-38页
第二章 电解液添加剂对单液流锌镍电池负极沉积形貌的影响第38-54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41页
        2.2.1 实验试剂第38-39页
        2.2.2 实验仪器第39页
        2.2.3 实验步骤第39-4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2.3.1 TBAB对海绵锌生长的作用第41-42页
        2.3.2 Pb(Ⅱ)对海绵锌生长的作用第42-43页
        2.3.3 Pb(Ⅱ)和TBAB的协同作用第43-44页
        2.3.4 不同添加剂的形貌表征第44-45页
        2.3.5 添加剂对锌电极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第45-47页
        2.3.6 电沉积锌电极的机理研究第47-53页
    2.4 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分级α-Ni (OH)_2微球的绿色双络合沉淀制备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54-72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8页
        3.2.1 实验试剂第55-56页
        3.2.2 实验仪器第56页
        3.2.3 实验步骤第56-5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8-70页
        3.3.1 pH值的影响第58-59页
        3.3.2 结构和形貌表征第59-64页
        3.3.3 电化学表征第64-69页
        3.3.4 Co~(2+)掺杂的影响第69-70页
    3.4 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分级AI掺杂NiO纳米片阵列的制备以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72-84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实验部分第73-75页
        4.2.1 实验试剂第73页
        4.2.2 实验仪器第73-74页
        4.2.3 实验步骤第74-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83页
        4.3.1 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第75-79页
        4.3.2 电化学表征第79-83页
    4.4 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采用Ni(OH)_2-O_2复合正极的新型锌镍复合型单液流电池的研究及其电化学性能第84-94页
    5.1 引言第84-86页
    5.2 实验部分第86-88页
        5.2.1 实验试剂第86-87页
        5.2.2 实验仪器第87页
        5.2.3 实验步骤第87-8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8-93页
        5.3.1 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第88-90页
        5.3.2 电化学表征第90-93页
    5.4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4-96页
    6.1 总结第94-95页
    6.2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6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10-111页
附录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限域强制组装法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碳化钙的反应活化及新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