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脑血管疾病论文--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论文

利用3D-pCASL技术双延迟时间评估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性TIA患者静息状态的脑血管储备能力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1-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15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5-18页
    2.1 临床资料第15页
    2.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第15-16页
    2.3 扫描仪器、方法及相关参数第16页
    2.4 图像及数据分析第16-17页
    2.5 统计学方法第17-18页
第3章 结果第18-24页
    3.1 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TIA组与梗塞组临床资料比较第18页
    3.2 TIA组组内比较:患者狭窄侧与对侧不同脑区间脑血管CVR的比较第18-19页
    3.3 TIA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9-21页
        3.3.1 TIA组患者狭窄侧与对照组不同脑区间脑血管CVR的比较第19-20页
        3.3.2 TIA组狭窄对侧与对照组脑区比较第20-21页
    3.4 TIA组与梗塞组患者狭窄侧不同脑区间脑血管CVR的比较第21-22页
    3.5 TIA组与梗塞组患者狭窄侧不同脑区间 ΔCBF的ROC曲线分析第22-24页
第4章 讨论第24-29页
    4.1 概述第24页
    4.2 评估CVR的主要影像技术及特点第24-25页
    4.3 ASL技术在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TIA患者中的应用第25-26页
    4.4 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卒中风险评估第26-29页
        4.4.1 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狭窄侧脑区较对侧脑血管血流储备能力降低,调节能力减弱第26页
        4.4.2 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颅内后外分水岭、豆状核及丘脑对脑血流灌注减低较为敏感第26-27页
        4.4.3 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利用ASL双PLD法检查判断TIA进展为梗塞的风险时,MCA供血区、后外分水岭、豆状核及丘脑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第27-29页
第5章 结论第29-30页
第6章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第30-31页
致谢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5页
附图第35-3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7-38页
综述第38-41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心肌组织追踪技术定量评估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心肌应变的磁共振研究
下一篇:IVIM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早期反应评估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