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传统生物脱氮过程 | 第9-12页 |
1.1.1 传统生物脱氮原理 | 第9-10页 |
1.1.2 传统生物脱氮的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1.3 传统生物脱氮的不足 | 第11-12页 |
1.2 新型生物脱氮过程 | 第12-14页 |
1.2.1 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12-13页 |
1.2.2 厌氧氨氧化 | 第13-14页 |
1.3 膜曝气生物反应器 | 第14-17页 |
1.3.1 膜曝气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 第14-16页 |
1.3.2 膜曝气生物反应器脱氮 | 第16-17页 |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7-19页 |
1.4.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结构 | 第17-18页 |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 | 第18页 |
1.4.3 微生物燃料电池与其他反应器耦合系统脱氮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7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1-22页 |
2.2 实验废水 | 第22-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3.1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3.2 水处理效果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3.3 库伦效率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电子流变化对EAM-MFC耦合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 第27-39页 |
3.1 系统启动 | 第27-31页 |
3.1.1 系统启动阶段产电性能 | 第27-29页 |
3.1.2 启动阶段处理效果 | 第29-30页 |
3.1.3 启动阶段电池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0-31页 |
3.2 电子流变化对耦合系统稳定阶段产电性能影响研究 | 第31-34页 |
3.2.1 电子流变化对系统产电电压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电子流变化对系统功率密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电子流变化对系统处理污水效果研究 | 第34-37页 |
3.3.1 电子流变化对阳极室COD去除效果影响 | 第34-35页 |
3.3.2 电子流变化对阴极室COD去除效果影响 | 第35-36页 |
3.3.3 电子流变化对氮去除效果影响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耦合系统阴极脱氮电子流利用研究 | 第39-53页 |
4.1 耦合系统不同运行条件下电子利用情况分析 | 第39-43页 |
4.1.1 曝气强度对电子利用情况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2 外接电阻对阴阳极电子利用情况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 阴极电化学作用下的反硝化脱氮机理研究 | 第43-49页 |
4.2.1 硝酸盐单电子受体条件下电子利用情况 | 第43-45页 |
4.2.2 氧气与硝酸盐双电子受体竞争条件下电子利用情况 | 第45-47页 |
4.2.3 耦合系统开路条件下阴极反硝化脱氮 | 第47-49页 |
4.3 阴极电子传递机理及分配分析 | 第49-52页 |
4.3.1 阴极电子流传递 | 第49-50页 |
4.3.2 外供电子在阴极的分配机制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