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6页 |
1.1 紫外光探测器 | 第12-15页 |
1.1.1 响应率和灵敏度 | 第13页 |
1.1.2 响应时间 | 第13-14页 |
1.1.3 波谱选择性 | 第14-15页 |
1.1.4 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 第15页 |
1.2 宽带隙半导体紫外光探测器 | 第15-20页 |
1.2.1 SiC紫外光探测器 | 第16-17页 |
1.2.2 金刚石紫外光探测器 | 第17-18页 |
1.2.3 Ⅲ-Ⅴ族半导体紫外光探测器 | 第18-19页 |
1.2.4 金属氧化物紫外光探测器 | 第19-20页 |
1.3 ZNO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第20-28页 |
1.3.1 化学气相沉积 | 第21-22页 |
1.3.2 分子束外延 | 第22-24页 |
1.3.3 磁控溅射 | 第24-25页 |
1.3.4 电化学沉积 | 第25-26页 |
1.3.5 溶胶凝胶法 | 第26-27页 |
1.3.6 水热法 | 第27-28页 |
1.4 ZNO基紫外光探测器 | 第28-34页 |
1.4.1 光电导体 | 第28-29页 |
1.4.2 MSM结构光电探测器 | 第29-30页 |
1.4.3 肖特基结紫外光探测器 | 第30-31页 |
1.4.4 p-n结紫外光探测器 | 第31-33页 |
1.4.5 光化学电池(PECC)紫外光探测器 | 第33-34页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6页 |
第2章 光化学法制备CUO/ZNO异质结紫外光探测器 | 第46-68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47-4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2.2.2 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第47-48页 |
2.2.3 CuO/ZnO异质结的制备 | 第48页 |
2.2.4 材料表征和器件性能测试 | 第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1页 |
2.3.1 Cu_2(NO_3)(OH)_3/ZnO和CuO/ZnO异质结前驱物的表征 | 第48-55页 |
2.3.2 Cu_2(NO_3)(OH)_3/ZnO和CuO/ZnO的生长机理 | 第55-57页 |
2.3.3 CuO/ZnO异质结的光电性能 | 第57-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第3章 氢气退火调节ZNO/PSS:PEDOT异质结自驱动紫外光探测器的性能 | 第68-88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69-7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3.2.2 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 | 第69-70页 |
3.2.3 氢气退火 | 第70页 |
3.2.4 MgO中间层的制备 | 第70-71页 |
3.2.5 器件制备及表征 | 第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3.3.1 氢气退火对异质结性能的影响 | 第71-77页 |
3.3.2 MgO中间层对异质结性能的影响 | 第77-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第4章 光化学电池结构自驱动紫外光探测器 | 第88-102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89-9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4.2.2 ZnO纳米棒阵列和[Co(bpy)_3]~(2+/3+)电解质的合成 | 第89-90页 |
4.2.3 背电极的制备以及循环伏安测量 | 第90-91页 |
4.2.4 PECC结构紫外光探测器的组装 | 第91页 |
4.2.5 器件制备及表征 | 第91-9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2-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第5章 总结 | 第102-104页 |
5.1 光化学法制备CUO/ZNO异质结紫外光探测器 | 第102页 |
5.2 氢气退火调控ZNO/PSS:PEDOT异质结紫外光探测器的性能 | 第102-103页 |
5.3 ZNO基PECC结构自驱动紫外光探测器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