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中国近现代居住类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南京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缘起第9页
    1.2 相关概念第9-11页
        1.2.1 近现代第9-10页
        1.2.2 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群等概念辨析第10-11页
        1.2.3 再利用第11页
        1.2.4 动态保护第11页
        1.2.5 原真性第11页
    1.3 研究对象第11-12页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1-12页
        1.3.2 具体研究对象的选取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6 研究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研究第15-25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5-18页
        2.1.1 理论第15-16页
        2.1.2 实践第16-18页
    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8-23页
        2.2.1 理论第18-20页
        2.2.2 实践第20-23页
    2.3 反思第23-25页
第三章 南京近现代居住类历史街区现状调研分析第25-53页
    3.1 现状调研背景第25页
    3.2 基础调研第25-38页
        3.2.1 整体分布第25-29页
        3.2.2 保护状况第29-30页
        3.2.3 针对性分析第30-38页
    3.3 再利用实例分析第38-51页
        3.3.1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展陈功能置换第38-45页
        3.3.2 颐和路公使馆区第十二片区——商业功能置换第45-48页
        3.3.3 梅园新村近代建筑风貌区——延续居住功能第48-49页
        3.3.4 南京总统府1912历史街区——风貌破坏第49-51页
    3.4 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再利用R-保护P双指标定量评价体系第53-71页
    4.1 社会价值导向的再利用可能性探讨第53-56页
        4.1.1 价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53页
        4.1.2 再利用的当下可能性第53-56页
    4.2 评价体系的建立第56-71页
        4.2.1 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56-57页
        4.2.2 评价要素及其关系第57-62页
        4.2.3 评价要素的权重关系第62-67页
        4.2.4 评价体系的建立第67-71页
第五章 基于R-P评价的西白菜园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第71-81页
    5.1 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第71-73页
    5.2 再利用R-保护P双指标定量评价第73-78页
        5.2.1 西白菜园近代建筑风貌区的定性评价第73-74页
        5.2.2 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的转译第74-76页
        5.2.3 评价结果分析第76-78页
    5.3 基于R-P评价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第78-81页
        5.3.1 街区层面的更新设计第78-79页
        5.3.2 建筑层面的保护性改造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语第81-87页
    6.1 社会综合因素第81-84页
        6.1.1 城市公共效益第81页
        6.1.2 经济效益第81-82页
        6.1.3 产权关系与保护权责第82-83页
        6.1.4 公众参与与多方参与第83-84页
    6.2 规划设计因素第84-87页
        6.2.1 街区层面第84-86页
        6.2.2 建筑层面第86-87页
不足与展望第87-89页
致谢第89-9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1-93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93-95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镜像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废弃厂房的居住化改造--南京柴油机厂12#厂房再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