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30页 |
1.1 我国孕产妇行剖宫产术的现状 | 第11页 |
1.2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 | 第11-15页 |
1.2.1 全身麻醉 | 第12-13页 |
1.2.2 区域阻滞麻醉 | 第13-15页 |
1.2.3 局部侵润麻醉 | 第15页 |
1.3 妊娠期孕妇的生理变化及对麻醉的影响 | 第15-21页 |
1.3.1 心血管系统 | 第15-18页 |
1.3.2 血液系统 | 第18-19页 |
1.3.3 呼吸系统 | 第19-20页 |
1.3.4 子宫血流量及胎儿胎盘 | 第20-21页 |
1.4 剖宫产术中低血压发生机理和对母婴的影响 | 第21-23页 |
1.4.1 低血压对母体的影响 | 第22页 |
1.4.2 低血压对胎儿的影响 | 第22-23页 |
1.4.3 剖宫产手术低血压发生的机理 | 第23页 |
1.5 胎儿与新生儿评估 | 第23-26页 |
1.5.1 产前的胎儿评估 | 第23页 |
1.5.2 生产时胎儿/新生儿的评估 | 第23-24页 |
1.5.3 新生儿的评估 | 第24-26页 |
1.6 当前防治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方式方法 | 第26-28页 |
1.6.1 体位变化 | 第26页 |
1.6.2 麻醉前预扩容 | 第26-27页 |
1.6.3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 第27-28页 |
1.7 剖宫产术中呼吸调节的临床意义 | 第28-30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2.1.1 一般资料 | 第30页 |
2.1.2 入选标准 | 第30页 |
2.1.3 排出标准 | 第30-31页 |
2.2 方法 | 第31-34页 |
2.2.1 治疗方法 | 第31-32页 |
2.2.2 数据记录 | 第32页 |
2.2.3 仪器设备及耗材 | 第32-33页 |
2.2.4 药品及试剂 | 第33页 |
2.2.5 质量控制 | 第33-34页 |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第3章 结果 | 第35-41页 |
3.1 对照组和呼吸组患者之间的体重差别 | 第35页 |
3.2 对照组和呼吸处理组患者之间的身高差别 | 第35页 |
3.3 对照组和呼吸组患者麻醉前收缩压、麻醉后收缩压和取胎时收缩压的差别 | 第35-36页 |
3.4 对照组和呼吸处理组患者麻醉前舒张压、麻醉后舒张压和取胎时舒张压的差别 | 第36页 |
3.5 对照组和呼吸处理组患者麻醉前心率、麻醉后心率和取胎时心率的差别 | 第36-37页 |
3.6 对照组和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Apagar评分差别 | 第37页 |
3.7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苯肾使用次数差异 | 第37-38页 |
3.8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PH值差异 | 第38页 |
3.9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PCO?、PaO?、SPO2值差异 | 第38-39页 |
3.10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BE值差异 | 第39页 |
3.11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Hbc值差异 | 第39页 |
3.12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新生儿脐静脉血lac值差异 | 第39-40页 |
3.13 对照组与呼吸处理组患者的I-D时间差异 | 第40-4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1-46页 |
4.1 两组间血压的比较与分析 | 第41-42页 |
4.2 两组间心率的比较与分析 | 第42-43页 |
4.3 苯肾使用次数的比较与分析 | 第43页 |
4.4 新生儿脐静脉血 BE 值的比较与分析 | 第43-4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表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