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强柱弱梁设计思想 | 第12-16页 |
1.2.1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机制 | 第13-14页 |
1.2.2 影响“强柱弱梁”实现的因素 | 第14-15页 |
1.2.3 中国规范对“强柱弱梁”的规定 | 第15-16页 |
1.2.4 各国规范“强柱弱梁”规定对比概述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框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 第21-49页 |
2.1 概述 | 第21-22页 |
2.2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 第22-27页 |
2.2.1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2.2 Pushover 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3-25页 |
2.2.3 Pushover 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25-27页 |
2.3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重要参数 | 第27-32页 |
2.3.1 侧向加载模式 | 第27-29页 |
2.3.2 能力谱法 | 第29-32页 |
2.4 SAP2000 中的 Pushover 分析 | 第32-36页 |
2.4.1 SAP2000 中的分析工况 | 第33页 |
2.4.2 SAP2000 中塑性铰 | 第33-35页 |
2.4.3 需求谱相关参数转换 | 第35-36页 |
2.5 Pushover 分析的优缺点 | 第36-37页 |
2.6 本文梁轴线偏移模型说明 | 第37-42页 |
2.7 本文 Pushover 方法的模型验证 | 第42-4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不同楼板类型及材性对框架结构影响研究 | 第49-78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楼板面外刚度分析 | 第49-54页 |
3.2.1 单元概述 | 第49-50页 |
3.2.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3.3 不同现浇楼板类型对结构影响分析 | 第54-71页 |
3.3.1 框架结构楼板影响的考虑方法 | 第54-55页 |
3.3.2 不同楼板模型建立 | 第55-71页 |
3.4 不同板厚对框架结构的影响 | 第71-74页 |
3.4.1 结构能力曲线 | 第71-72页 |
3.4.2 结构层间位移变形曲线 | 第72-73页 |
3.4.3 框架屈服机制 | 第73-74页 |
3.5 楼板材料强度对框架结构的影响 | 第74-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多因素作用下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影响研究 | 第78-103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斜向地震对结构受力影响分析 | 第79页 |
4.3 时程分析 | 第79-81页 |
4.3.1 时程分析方法概述 | 第79-80页 |
4.3.2 地震波的选取和输入 | 第80-81页 |
4.4 不同轴压比作用下楼板对空间框架影响的非线性分析 | 第81-92页 |
4.4.1 模型的建立 | 第81-83页 |
4.4.2 Pushover 结构分析结果与评价 | 第83-89页 |
4.4.3 带楼板模型结构时程分析结果与评价 | 第89-92页 |
4.5 不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作用下楼板对框架影响的非线性分析 | 第92-100页 |
4.5.1 模型的建立 | 第92-93页 |
4.5.2 Pushover 结构分析结果与评价 | 第93-97页 |
4.5.3 带楼板模型结构时程分析结果与评价 | 第97-100页 |
4.6 斜向地震下考虑楼板影响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合理取值 | 第100-10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