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机械结构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及可靠性稳健设计 | 第13页 |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可靠性分析 | 第13-16页 |
1.3.2 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第16-18页 |
1.3.3 可靠性优化设计和可靠性稳健优化设计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9-21页 |
1.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数学基础与可靠性基本理论 | 第22-40页 |
2.1 数学基础 | 第22-29页 |
2.1.1 广义随机摄动理论 | 第22-25页 |
2.1.2 Copula函数理论 | 第25-29页 |
2.2 机械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29-37页 |
2.2.1 仿真方法 | 第29-30页 |
2.2.2 近似逼近算法 | 第30-34页 |
2.2.3 系统可靠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 第34-37页 |
2.3 可靠性优化设计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基于可靠性的含裂纹结构的风险评估方法 | 第40-52页 |
3.1 安全域与安全系数 | 第41-44页 |
3.1.1 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的分项系数 | 第42-43页 |
3.1.2 非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的分项系数 | 第43-44页 |
3.2 含裂纹结构的剩余强度 | 第44-45页 |
3.3 数值算例 | 第45-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多失效模式机械零件的可靠性稳健设计 | 第52-84页 |
4.1 独立失效模式机械零件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第53-56页 |
4.1.1 失效模式相互独立时的可靠性分析 | 第53-55页 |
4.1.2 失效模式相互独立时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第55-56页 |
4.2 相关失效模式机械零件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第56-64页 |
4.2.1 两个失效模式相关时的可靠性与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第58-61页 |
4.2.2 N个失效模式相关时的可靠性与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第61-64页 |
4.3 基于可靠性灵敏度的稳健优化设计 | 第64-67页 |
4.4 数值算例 | 第67-82页 |
4.4.1 汽车前轴的可靠性稳健设计 | 第67-73页 |
4.4.2 镗刀杆的可靠性稳健设计 | 第73-77页 |
4.4.3 传动轴的可靠性稳健设计 | 第77-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多失效模式结构系统的可靠性稳健设计 | 第84-104页 |
5.1 考虑多失效模式的结构系统可靠性 | 第85-90页 |
5.1.1 失效模式的可靠性分析 | 第87-88页 |
5.1.2 失效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 第88-89页 |
5.1.3 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89-90页 |
5.2 结构系统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第90-91页 |
5.3 基于可靠性灵敏度的结构系统稳健设计 | 第91-93页 |
5.4 数值算例 | 第93-103页 |
5.4.1 梁索结构系统 | 第93-97页 |
5.4.2 六杆桁架结构系统 | 第97-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相关失效模式复杂机械结构的可靠性稳健设计 | 第104-132页 |
6.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104-105页 |
6.2 代理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105-109页 |
6.2.1 多项式响应面法 | 第107页 |
6.2.2 神经网络方法 | 第107-108页 |
6.2.3 Kriging | 第108-109页 |
6.3 复杂机械结构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框架 | 第109-111页 |
6.3.1 Pro/E参数化设计 | 第109-110页 |
6.3.2 iSIGHT软件集成 | 第110-111页 |
6.4 数值算例 | 第111-130页 |
6.4.1 某托架的可靠性稳健设计 | 第111-119页 |
6.4.2 某转向架构架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第119-13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附录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和科研、获奖情况 | 第150-154页 |
作者简介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