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17页 |
1.1 国内外X线设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 高压发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几个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贡献 | 第15-17页 |
第2章 X线机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 第17-23页 |
2.1 X线的特性及产生原理 | 第17-19页 |
2.2 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19-21页 |
2.3 X线机的组成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高压发生器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23-48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高压发生器系统构成 | 第23-24页 |
3.3 高压发生器系统工作原理 | 第24页 |
3.4 高压发生器系统控制策略 | 第24-33页 |
3.4.1 LCC串-并联谐振变换器暂态分析 | 第28-32页 |
3.4.2 调功方式的选取 | 第32-33页 |
3.5 高压发生器系统主回路数学模型 | 第33-36页 |
3.6 基于MATLAB的高压发生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6-44页 |
3.6.1 谐振元件参数快速设计 | 第36-37页 |
3.6.2 谐振元件参数测量 | 第37-39页 |
3.6.3 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9-44页 |
3.7 仿真及实验 | 第44-4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神经网络PID灯丝温度控制系统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打火抑制的硬件方法 | 第48-51页 |
4.3 灯丝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51-53页 |
4.3.1 高压发生器训管 | 第51页 |
4.3.2 训管数据处理及保存步骤 | 第51-53页 |
4.4 灯丝PID控制的仿真及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4.5 灯丝神经网络控制的仿真及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4.5.1 神经网络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4.5.2 仿真结果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X射线球管阳极靶运行状态的估计 | 第58-66页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5.2 球管电机及其启动器工作原理 | 第59-62页 |
5.3 旋转阳极靶面频率谱估计的理论依据 | 第62-64页 |
5.4 算法的具体实现 | 第64页 |
5.5 算法的仿真 | 第64-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DC-DC交错并联Buck电路 | 第66-96页 |
6.1 引言 | 第66页 |
6.2 Buck电路工作原理 | 第66-76页 |
6.2.1 主要概念与关系式 | 第67-71页 |
6.2.2 计算与仿真 | 第71-76页 |
6.3 四路交错并联降压斩波电路 | 第76-78页 |
6.4 开关器件的RCD缓冲电路 | 第78-81页 |
6.4.1 充放电型缓冲电路 | 第78-80页 |
6.4.2 放电阻止型缓冲电路 | 第80-81页 |
6.5 PWM输出电路、驱动和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 | 第81-95页 |
6.5.1 PWM输出电路 | 第81-83页 |
6.5.2 IGBT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83-85页 |
6.5.3 控制电路设计 | 第85-93页 |
6.5.4 实验方案及测试数据 | 第93-9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7章 降低球管旋转阳极靶工作噪声的方法 | 第96-111页 |
7.1 引言 | 第96页 |
7.2 球管旋转阳极启动器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 第96-98页 |
7.2.1 旋转阳极启动器的结构 | 第96-97页 |
7.2.2 旋转阳极启动器的控制方法 | 第97-98页 |
7.3 噪声分析与改进实验 | 第98-110页 |
7.3.1 关于旋转阳极启动器的工作频率 | 第98-99页 |
7.3.2 关于旋转阳极启动器的载波比 | 第99-100页 |
7.3.3 关于相移启动电容 | 第100-103页 |
7.3.4 关于旋转阳极的启动与制动 | 第103-104页 |
7.3.5 改进的三相控制方案 | 第104-11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8章 系统实验与分析 | 第111-130页 |
8.1 测试简介 | 第111-115页 |
8.2 高压发生器系统性能测试 | 第115-125页 |
8.2.1 加载因数表 | 第116-117页 |
8.2.2 曝光模式测试 | 第117-123页 |
8.2.3 kV,mA,ms准确性和重复性测试 | 第123-124页 |
8.2.4 透视模式测试 | 第124页 |
8.2.5 AEC测试 | 第124-125页 |
8.3 EMI测试 | 第125-127页 |
8.4 高压测试 | 第127-128页 |
8.5 打火测试 | 第128-129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和科研、获奖情况 | 第144-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