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本罪的立法解析 | 第11-16页 |
第一节 本罪的立法沿革 | 第11-14页 |
一、 79 刑法的规定 | 第11-12页 |
二、 97 刑法的规定 | 第12页 |
三、 刑法修正案(三)的规定 | 第12页 |
四、 “两高”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12-13页 |
五、 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本罪的立法背景 | 第14-16页 |
一、 社会基础 | 第14页 |
二、 刑法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本罪的司法适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司法适用现状 | 第16-18页 |
一、 危害交通安全行为 | 第16-17页 |
二、 私拉电网行为 | 第17页 |
三、 连续伤害行为 | 第17-18页 |
四、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 | 第18页 |
五、 其他不特定行为 | 第18页 |
第二节 司法适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一、 危害交通安全行为判罚不一 | 第19页 |
二、 私设电网行为判罚不一 | 第19-20页 |
三、 连续伤害行为判罚不一 | 第20页 |
四、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判罚不一 | 第20页 |
第三节 “同案不同判”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0-25页 |
一、 立法缺陷 | 第22-23页 |
二、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较难区分 | 第23页 |
三、 保护公共安全具有紧迫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对本罪犯罪构成要件中疑难问题的理解 | 第25-38页 |
第一节 对犯罪客体“公共安全”的理解 | 第26-30页 |
一、 对“公共安全”的一般理解 | 第26-28页 |
二、 对“特定”与“不特定”的理解 | 第28-29页 |
三、 “不特定多数人”的常见情形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对犯罪客观方面“其他危险方法”的理解 | 第30-36页 |
一、 刑法学界的争议观点 | 第30页 |
二、 基于“结果危险性”的理解 | 第30-32页 |
三、 司法适用中的具体判断 | 第32-36页 |
第三节 对犯罪主观方面“故意”的理解 | 第36-38页 |
一、 故意的认定 | 第36页 |
二、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本罪的司法适用步骤及“同案不同判”问题的解决 | 第38-43页 |
第一节 司法适用的步骤 | 第38-39页 |
一、 判断违法危险行为的存在 | 第38页 |
二、 锁定危险所依赖的时空条件 | 第38页 |
三、 判断危险状态的有无 | 第38-39页 |
四、 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 第39页 |
五、 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 第39页 |
第二节 司法适用中“同案不同判”问题的解决 | 第39-43页 |
一、 危害道路安全行为 | 第39-41页 |
二、 私设电网行为 | 第41页 |
三、 连续伤害行为 | 第41-42页 |
四、 危害食品安全行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