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1 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10页 |
1.2.2 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1 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法与市场调查相结合 | 第12页 |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2页 |
1.4.3 德尔菲专家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 | 第12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石窟寺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研究 | 第14-19页 |
2.1 石窟寺旅游资源的概念 | 第14页 |
2.2 石窟寺旅游资源的构成 | 第14-16页 |
2.2.1 石窟寺的建筑 | 第14-15页 |
2.2.2 石窟寺的雕塑 | 第15页 |
2.2.3 石窟寺的壁画 | 第15-16页 |
2.2.4 石窟寺的书法 | 第16页 |
2.3 石窟寺旅游资源的特点 | 第16-17页 |
2.4 石窟寺旅游资源的作用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石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原则和方法 | 第19-26页 |
3.1 石窟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3.1.1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 第19页 |
3.1.2 旅游资源价值理论 | 第19-20页 |
3.1.3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 第20-22页 |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3.2 石窟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3-24页 |
3.2.1 客观性原则 | 第23页 |
3.2.2 科学性原则 | 第23页 |
3.2.3 系统性原则 | 第23页 |
3.2.4 动态性原则 | 第23-24页 |
3.2.5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24页 |
3.3 石窟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24-26页 |
3.3.1 德尔菲专家评估法 | 第24页 |
3.3.2 层次分析法 | 第24-25页 |
3.3.3 语义差异量表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石窟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赋分及等级 | 第26-38页 |
4.1 指标筛选 | 第26-27页 |
4.1.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6-27页 |
4.1.2 筛选评价指标 | 第27页 |
4.2 评价体系的确定与构成 | 第27-29页 |
4.2.1 评价体系确定的依据 | 第27-28页 |
4.2.2 评价体系的的构成 | 第28-29页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9-33页 |
4.3.1 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29-30页 |
4.3.2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30-31页 |
4.3.3 层次总排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31-32页 |
4.3.4 指标权重说明 | 第32-33页 |
4.4 石窟寺旅资源评价体系的赋分标准 | 第33-36页 |
4.4.1 各评指标的赋分标准 | 第33页 |
4.4.2 指标层因子赋分依据 | 第33-35页 |
4.4.3 五级语义差异量表的构建 | 第35-36页 |
4.5 评价总分的等级划分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彬县大佛寺石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前景 | 第38-44页 |
5.1 彬县大佛寺石窟概况 | 第38-39页 |
5.1.1 大佛寺石窟的资源特色和价值 | 第38页 |
5.1.2 大佛寺石窟的开发条件 | 第38-39页 |
5.2 大佛寺石窟旅游资源的评价 | 第39-43页 |
5.2.1 大佛寺旅游资源评价步骤 | 第39-41页 |
5.2.2 彬县大佛寺石窟寺旅游资源评价结果说明 | 第41-43页 |
5.3 大佛寺石窟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前景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