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大气光通信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大气光通信中纠错码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3 纠错码应用于WDM大气光通信系统的现状 | 第12页 |
1.2 论文意义 | 第12页 |
1.3 论文内容的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大气随机信道的研究及信道编码技术仿真分析 | 第14-23页 |
2.1 大气湍流 | 第14页 |
2.2 大气光信道建模 | 第14-16页 |
2.3 大气光通信系统 | 第16页 |
2.4 信道编码技术 | 第16-17页 |
2.5 大气光通信系统中的常用纠错码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17-22页 |
2.5.1 相同码字参数下常用纠错码的纠错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17-19页 |
2.5.2 PCGC码和LDPC码在不同码长下的性能分析 | 第19-20页 |
2.5.3 PCGC码和LDPC码在不同码率下的性能分析 | 第20-21页 |
2.5.4 PCGC码和LDPC码在不同译码迭代次数下的性能分析 | 第21-22页 |
2.6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一种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的设计 | 第23-46页 |
3.1 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码字结构设计思路 | 第23-25页 |
3.2 两种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编码方式的对比与设计 | 第25-27页 |
3.3 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的译码方法 | 第27-31页 |
3.4 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的性能优缺点仿真与分析 | 第31-45页 |
3.4.1 新型码的纠错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32-37页 |
3.4.2 新型码的复杂度性能分析 | 第37-45页 |
3.4.3 新型码的性能优缺点 | 第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在大气光通信中的性能仿真分析 | 第46-65页 |
4.1 大气光通信仿真系统设计 | 第46-48页 |
4.2 新型码、RSC-Turbo混合结构码、PCGC和SCGC在大气光通信中的性能对比 | 第48-52页 |
4.2.1 弱湍流下新型码、RSC-Turbo混合结构码、PCGC和SCGC性能对比 | 第48-50页 |
4.2.2 强湍流下新型码、RSC-Turbo混合结构码、PCGC和SCGC性能对比 | 第50-52页 |
4.3 弱湍流下码字参数对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的性能影响 | 第52-59页 |
4.3.1 弱湍流下迭代次数对新型码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 第52-54页 |
4.3.2 弱湍流下码长对新型码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 第54-56页 |
4.3.3 弱湍流下码率对新型码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 第56-58页 |
4.3.4 弱湍流下交织深度对新型码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 第58-59页 |
4.4 强湍流下码字参数对新型LDPC与Turbo混合结构码的性能影响 | 第59-64页 |
4.4.1 强湍流下迭代次数对新型码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 第59-61页 |
4.4.2 强湍流下码长对新型码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 第61-62页 |
4.4.3 强湍流下码率对新型码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 第62-63页 |
4.4.4 强湍流下交织深度对新型码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 第63-64页 |
4.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WDM大气光通信系统中的纠错码研究 | 第65-72页 |
5.1 基于LDPC码的WDM大气光通信系统的实现框图 | 第65-66页 |
5.2 联合纠错的WDM大气光通信系统的设计 | 第66-68页 |
5.3 两种WDM大气光通信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68-69页 |
5.4 多级型联合纠错的WDM大气光通信系统的设计 | 第69-70页 |
5.5 多级型联合纠错的WDM大气光通信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70-71页 |
5.6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总结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