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老鼠仓”行为本体问题研究 | 第11-18页 |
第一节 “老鼠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第11-14页 |
第二节 “老鼠仓”行为的运作流程 | 第14-16页 |
第三节 “老鼠仓”行为的法律属性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老鼠仓”入罪模式的选择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域外“老鼠仓”入罪模式的选择 | 第18-20页 |
一、 以内幕交易罪追究刑事责任 | 第18-19页 |
二、 以背信罪追究刑事责任 | 第19页 |
三、 混合立法模式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老鼠仓”犯罪入罪模式的选择 | 第20-21页 |
一、 我国入罪模式的选择 | 第20-21页 |
二、 对我国现行入罪模式的评价 | 第21页 |
第三节 我国入罪模式的应然选择 | 第21-25页 |
一、 不宜适用内幕交易罪 | 第21-22页 |
二、 不宜增设一般背信罪 | 第22-23页 |
三、 设立金融从业人员背信罪才是可行之策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老鼠仓”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与修正 | 第25-40页 |
第一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客观要件 | 第25-34页 |
一、 如何理解“未公开信息” | 第25-29页 |
二、 如何理解“利用因职务便利” | 第29-30页 |
三、 如何理解“违反规定” | 第30-33页 |
四、 如何理解“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主体要件 | 第34-37页 |
一、 主体的范围的框定 | 第34-36页 |
二、 共犯问题研究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对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构成要件的修正建言 | 第37-40页 |
一、 增设单位犯罪主体 | 第37-38页 |
二、 修正“情节严重”之规定,提高入罪标准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司法实效 及完善思路 | 第40-46页 |
第一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司法实效现状 | 第40-43页 |
一、 司法实效不佳的表现 | 第40-41页 |
二、 司法实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司法实效完善思路 | 第43-46页 |
一、 提高侦查能力,拓宽案件查处渠道 | 第43-44页 |
二、 完善衔接机制,破除取证、举证障碍 | 第44-45页 |
三、 完善刑事责任规定,引入“资格刑”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