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大体积π-共轭取代基的苯乙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共聚物膜的手性拆分性能测试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手性拆分的概述 | 第8-9页 |
1.3 手性拆分膜的分类 | 第9-10页 |
1.3.1 按膜的形态分类 | 第9页 |
1.3.2 按膜成份分类 | 第9-10页 |
1.4 选择性扩散固膜的分类 | 第10-11页 |
1.4.1 改性型手性拆分固膜 | 第10-11页 |
1.4.2 间接型手性拆分固膜 | 第11页 |
1.4.3 直接型手性拆分固膜 | 第11页 |
1.5 螺旋聚合物 | 第11-15页 |
1.5.1 螺旋聚合物的发展过程 | 第12-13页 |
1.5.2 聚乙炔类螺旋聚合物 | 第13-15页 |
1.5.3 苯乙炔类聚合物 | 第15页 |
1.6 本文的设计思路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7-25页 |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7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17-19页 |
2.3 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19-21页 |
2.4 单体的聚合及表征 | 第21-22页 |
2.5 单体与SPA的共聚及表征 | 第22-23页 |
2.6 共聚物膜的制备 | 第23页 |
2.7 共聚物手性拆分性能测试 | 第23-25页 |
2.7.1 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2.7.2 实验原理 | 第24页 |
2.7.3 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5-40页 |
3.1 均聚物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 第25-34页 |
3.1.1 单体结构对螺旋结构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2 单体螺旋选择性聚合手性诱导的高效性 | 第26-28页 |
3.1.3 聚合物螺旋结构稳定性的测试 | 第28-30页 |
3.1.4 单体1手性诱导效应高的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3.2 共聚条件的研究 | 第34-37页 |
3.2.1 共聚比例的讨论 | 第34-37页 |
3.3 共聚物膜的手性拆分实验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