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2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基础 | 第20-31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装备制造业内涵及特点 | 第20-21页 |
2.1.2 自主创新内涵 | 第21页 |
2.1.3 自主创新能力内涵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协同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2.2.2 协同学理论与自主创新能力 | 第23-24页 |
2.3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系统分析 | 第24-29页 |
2.3.1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的特点 | 第24-25页 |
2.3.2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的构成 | 第25-28页 |
2.3.3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子系统间协同关系 | 第28-29页 |
2.4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的协同学分析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的模型建立 | 第31-49页 |
3.1 B-Z反应模型选择依据 | 第31-33页 |
3.1.1 描述能力形成的方法讨论 | 第31-32页 |
3.1.2 B-Z反应模型的适应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33-38页 |
3.2.1 序参量的确定及基本假设 | 第33页 |
3.2.2 变量与参数 | 第33-34页 |
3.2.3 模型构造 | 第34-38页 |
3.3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38-39页 |
3.4 序参量方程的建立 | 第39-40页 |
3.5 数值模拟分析 | 第40-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 第49-61页 |
4.1 实证对象自主创新现状介绍 | 第49-51页 |
4.2 计算模型的调整参数和控制变量 | 第51-55页 |
4.2.1 计算公式 | 第51-52页 |
4.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2页 |
4.2.3 对比城市的确定及数据收集 | 第52-53页 |
4.2.4 各市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4.3 序参量演变轨迹及分析 | 第55-59页 |
4.4 对策建议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