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砷的特性与危害 | 第11-12页 |
1.1.2 氟的特性与危害 | 第12-13页 |
1.1.3 砷和氟共存现状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砷的去除方法 | 第14-18页 |
1.2.2 氟的去除方法 | 第18-21页 |
1.2.3 砷氟共除方法 | 第21-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颗粒二氧化钛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5-32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1.3 实验步骤 | 第26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2.1 优化硫酸氧钛浆液的pH | 第26-28页 |
2.2.2 硫酸氧钛浆液含水率 | 第28页 |
2.2.3 确定氢氧化钠剂量 | 第28-29页 |
2.2.4 优化硝酸剂量和反应釜反应温度 | 第29-30页 |
2.2.5 优化反应釜中反应时间 | 第30页 |
2.2.6 不同吸附剂对As的去除效果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氟化钠反洗二氧化钛吸附的硅酸盐实验研究 | 第32-40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3.2.1 NaF浓度在盐酸调pH7下对反洗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去离子水和NaF在氢氟酸调pH4下对反洗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反洗再生后的二氧化钛对As(Ⅲ)和As(V)的吸附能力 | 第36-37页 |
3.2.4 不同酸调pH4 对反洗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3.2.5 NaF浓度对吸附低浓度Si的二氧化钛的反洗效果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001}TiO_2-La的制备及其砷氟共除性能研究 | 第40-47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4.2.1 吸附剂{001}TiO_2-La的表征 | 第42-43页 |
4.2.2 {001}TiO_2-La对砷和氟共吸附等温线 | 第43-44页 |
4.2.3 {001}TiO_2-La对砷和氟共吸附动力学 | 第44-45页 |
4.2.4 pH对砷和氟共吸附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100}TiO_2-La的制备及其砷氟共除性能研究 | 第47-55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5.2.1 吸附剂{100}TiO_2-La的表征 | 第49-51页 |
5.2.2 {100}TiO_2-La对单砷、单氟的吸附动力学 | 第51页 |
5.2.3 pH对砷和氟吸附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4 不同固液比对实际地下水中砷和氟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5 滤柱实验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