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2-18页 |
1.3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发展评述 | 第18-29页 |
1.3.1 晶体结构 | 第18-20页 |
1.3.2 高容量机理 | 第20-22页 |
1.3.3 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1.3.4 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1.3.5 性能改性 | 第26-29页 |
1.4 室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4.1 钠离子电池简介 | 第29-30页 |
1.4.2 储钠正极材料 | 第30-31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4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3-35页 |
2.2 物理性质表征 | 第35-36页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及聚酰亚胺包覆改性 | 第40-65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富锂材料LNMCO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2 材料表征 | 第42-43页 |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3页 |
3.3 富锂材料的制备与讨论 | 第43-49页 |
3.3.1 喷雾干燥前驱体 | 第43-45页 |
3.3.2 烧结温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3 烧结时间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 聚酰亚胺包覆富锂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 第49-63页 |
3.4.1 聚酰胺酸膜和聚酰亚胺膜的表征 | 第49-50页 |
3.4.2 聚酰胺酸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3 热亚胺化温度的影响 | 第52-58页 |
3.4.4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8-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成膜添加剂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5-78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4.2.1 电解液的配制 | 第66页 |
4.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4.2.3 材料表征 | 第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4.3.1 添加剂对基础电解液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添加剂对富锂材料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8-72页 |
4.3.3 材料表面物性分析 | 第72-76页 |
4.3.4 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层状/尖晶石结构富锂锰基材料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8-96页 |
5.1 引言 | 第78-8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0-81页 |
5.2.1 材料制备 | 第80页 |
5.2.2 材料表征 | 第80页 |
5.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0-8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5页 |
5.3.1 水合肼蒸汽处理富锂材料 | 第81-86页 |
5.3.2 热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86-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嵌脱钠离子的电化学行为 | 第96-111页 |
6.1 引言 | 第9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6.2.1 钠电池组装 | 第96-97页 |
6.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97页 |
6.2.3 材料表征 | 第97-9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0页 |
6.3.1 钠离子电解液的表征 | 第98页 |
6.3.2 NMCO/Na电池性能 | 第98-100页 |
6.3.3 LNMCO/Na电池电化学性能 | 第100-104页 |
6.3.4 富锂材料的脱嵌钠机理 | 第104-107页 |
6.3.5 添加剂对电解液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6.3.6 添加剂对钠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7.1 结论 | 第111-112页 |
7.2 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4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情况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