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独子兼祧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第三节 写作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独子兼祧的概述 | 第13-17页 |
第一节 独子兼祧的定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独子兼祧的端倪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独子兼祧的确立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独子兼祧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兼祧的原则 | 第17-19页 |
一 同姓血亲 | 第17-18页 |
二 昭穆相当 | 第18页 |
三 两厢情愿 | 第18-19页 |
四 无图财恶意 | 第19页 |
第二节 兼祧子人选的决定者 | 第19-21页 |
一 无子之户男性家长决定 | 第19页 |
二 无子之户孀妇决定 | 第19-20页 |
三 宗族族长参与决定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兼祧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 第21-26页 |
一 兼祧子对两房父母的义务 | 第22-24页 |
二 兼祧子的权利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清代独子兼祧入律的原因 | 第26-36页 |
第一节 经济原因 | 第26-27页 |
一 工商业发展受阻 | 第26-27页 |
二 灾害导致农业减产 | 第27页 |
第二节 社会原因 | 第27-29页 |
一 人口膨胀 | 第27-28页 |
二 流动人口增加 | 第28页 |
三 民众的需求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政治原因 | 第29-33页 |
一 军队特例 | 第29页 |
二 统治者“孝”的执政理念 | 第29-31页 |
三 宗族组织 | 第31-33页 |
第四节 文化原因 | 第33-36页 |
一 血食观念 | 第33-34页 |
二 功利主义盛行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独子兼祧制度下凸显的问题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名与利的冲突 | 第36-38页 |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名与利的转变 | 第36-37页 |
二 财产成为拉近感情的筹码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独子兼祧制度下的伦理关系 | 第38-43页 |
一 两房妻子关系的定位 | 第38-41页 |
二 兼祧者与两房父母的关系 | 第41-42页 |
三 两房子孙的关系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个人简介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