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相关因素及证候特点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冠心病胸痹心痛历代的演变 | 第11-16页 |
1.1 病名的源起 | 第11-13页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第13-15页 |
1.3 胸痹心痛辨证分型 | 第15-16页 |
2. 现代医家论冠心病 | 第16-18页 |
2.1 郭士魁:以“通”为用,注重活血及温通 | 第16页 |
2.2 郭维琴:益气活血为大法,不忘顾护脾胃 | 第16-17页 |
2.3 邓铁涛:重视调脾护心法 | 第17页 |
2.4 任应秋:治疗冠心病当以扶阳和营为首务 | 第17页 |
2.5 赵锡武:经方治疗冠心病-瓜蒌薤白半夏汤 | 第17页 |
2.6 罗铨:治病求本,重视体质 | 第17页 |
2.7 董建华:疏调气机,化瘀通脉 | 第17页 |
2.8 陈可冀:重用祛浊利湿及活血化瘀法 | 第17-18页 |
2.9 王阶:病证结合辨体为用,活血祛瘀并重 | 第18页 |
2.10 雷忠义:冠心病以痰瘀毒立论 | 第18页 |
3. 冠心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第18-23页 |
3.1 危险因素的辨证分型 | 第18-19页 |
3.2 合并其它疾病的辨证分型 | 第19-20页 |
3.3 地域性的辨证分型 | 第20-21页 |
3.4 冠心病不同亚型的辨证分型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调查研究 | 第23-45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3页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23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1.4 调查条目 | 第24页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 研究结果 | 第24-37页 |
2.1 一般情况 | 第24-26页 |
2.2 病因相关性因素 | 第26-29页 |
2.3 症状及四诊合参 | 第29-31页 |
2.4 中医证候 | 第31-33页 |
2.5 不同因素对中医证候分布影响 | 第33-37页 |
3. 讨论 | 第37-44页 |
3.1 冠心病相关因素分布特点 | 第37-39页 |
3.2 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第39-41页 |
3.3 冠心病舌脉象特点 | 第41-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4. 不足及展望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