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仲裁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恶意仲裁的界定 | 第10-21页 |
(一)恶意仲裁的内涵及构成要件 | 第10-12页 |
1.恶意仲裁的内涵 | 第10页 |
2.恶意仲裁的构成要件 | 第10-12页 |
(二)恶意仲裁的类型 | 第12-17页 |
1.虚假仲裁 | 第12-14页 |
2.个别清偿 | 第14-17页 |
(三)恶意仲裁与恶意诉讼的辨析 | 第17-18页 |
(四)对恶意仲裁规制的必要性 | 第18-21页 |
1.有利于仲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第18页 |
2.有利于社会征信机制的建立 | 第18-19页 |
3.有利于仲裁程序与司法体制相衔接 | 第19页 |
4.有利于与国际仲裁发展趋势相接轨 | 第19-21页 |
二、恶意仲裁产生的根源及危害 | 第21-27页 |
(一)恶意仲裁产生的根源 | 第21-25页 |
1.恶意仲裁产生的法律制度原因 | 第21-24页 |
2.恶意仲裁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24-25页 |
(二)恶意仲裁产生的危害 | 第25-27页 |
1.损害了仲裁当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 第25页 |
2.对仲裁正当程序产生了严重破坏 | 第25-26页 |
3.妨碍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 | 第26-27页 |
三、域外对恶意仲裁的解决路径 | 第27-32页 |
(一)对域外解决路径的考察 | 第27-29页 |
1.案外人取消仲裁裁决之诉 | 第27-28页 |
2.执行异议之诉 | 第28-29页 |
(二)域外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2页 |
1.设置独立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程序 | 第30页 |
2.完善第三人执行异议之诉 | 第30页 |
3.完善的仲裁第三人制度 | 第30-32页 |
四、我国规制恶意仲裁的路径思考 | 第32-40页 |
(一)完善仲裁程序中的审查监督机制 | 第32-33页 |
1.受理阶段 | 第32-33页 |
2.审理阶段 | 第33页 |
(二)建立完善的仲裁第三人制度 | 第33-34页 |
(三)建立对恶意仲裁案外第三人的救济途径 | 第34-38页 |
1.案外人提起侵权之诉 | 第34-35页 |
2.案外人提起撤销仲裁裁决之诉 | 第35-37页 |
3.案外人提起第三人异议之诉 | 第37-38页 |
(四)建立对恶意仲裁的刑事制裁制度 | 第38页 |
(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 第38-39页 |
(六)强化法律职业群体职业道德要求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