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引言 | 第10页 |
1.1 作物杂交育种概述 | 第10-11页 |
1.1.1 作物育种学概述 | 第10页 |
1.1.2 作物育种方法 | 第10-11页 |
1.1.3 作物杂交育种 | 第11页 |
1.2 大豆异黄酮概述 | 第11-15页 |
1.2.1 异黄酮代谢途径及关键酶基因 | 第11-12页 |
1.2.2 异黄酮分子代谢工程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大豆功能基因验证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多价基因遗传转化研究 | 第14-15页 |
1.3 大豆异黄酮的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 | 第15-16页 |
1.3.1 大豆异黄酮的合成途径 | 第15页 |
1.3.2 异黄酮合酶(IFS)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 第15页 |
1.3.3 查尔酮酶(CHS)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 第15-16页 |
1.3.4 查尔酮异构酶(CHI)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 第16页 |
1.4 MYB转录因子 | 第16-17页 |
1.4.1 转录因子概述 | 第16页 |
1.4.2 MYB转录因子概述 | 第16-17页 |
1.4.3 GmMYB12a转录因子和GmMYB12B2转录因子 | 第17页 |
1.5 研究技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5.1 PCR检测技术 | 第17页 |
1.5.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1.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8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两种大豆杂交方法的比较 | 第19-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2.3.1 杂交荚成活率 | 第20-21页 |
2.3.2 伪杂种率 | 第21-22页 |
2.3 讨论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高异黄酮转基因大豆新品系的创制与鉴定 | 第24-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3.1.3 供试地点 | 第25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3.2.1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结果 | 第28-29页 |
3.2.2 转异黄酮相关基因大豆株系间杂交结果 | 第29页 |
3.2.3 杂交种的鉴定 | 第29-30页 |
3.2.4 PCR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2.5 Basta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2.6 试纸条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33页 |
3.2.7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3.2.8 高世代转基因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3.2.9 杂交种F2(吉大豆5号x IFS)异黄酮含量 | 第35-38页 |
3.2.10 杂交种F2(吉大豆5号x CHI)异黄酮含量 | 第38-40页 |
3.2.11 杂交种F2(IFS x MYB)异黄酮含量 | 第40-43页 |
3.2.12 杂交种F2(CHI x MYB)异黄酮含量 | 第43-45页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全文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