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4-38页 |
1.1 流态化直接还原炼铁技术 | 第14-19页 |
1.1.1 典型的流态化炼铁工艺 | 第15-19页 |
1.1.2 流态化炼铁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页 |
1.2 粘结失流研究现状 | 第19-36页 |
1.2.1 粘结失流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2.2 粘结失流机理 | 第22-29页 |
1.2.2.1 粘结研究历程 | 第22-25页 |
1.2.2.2 粘结失流模型 | 第25-29页 |
1.2.3 防止失流措施 | 第29-34页 |
1.2.4 锥形流化床特征及其在防止失流中应用 | 第34-36页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36-38页 |
2 细铁矿粉在锥形流化床和柱形流化床中直接还原对比研究 | 第38-58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 | 第39-4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2.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41-42页 |
2.2.3 表征及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5页 |
2.3.1 气速对直接还原的影响 | 第43-50页 |
2.3.1.1 气速对柱形流化床内直接还原的影响 | 第43-46页 |
2.3.1.2 气速对锥形流化床内直接还原的影响 | 第46-50页 |
2.3.2 温度对直接还原的影响 | 第50-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3 锥形流化床内H_2还原铁矿粉表面形貌规律及其对粘结失流的影响 | 第58-72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实验 | 第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1页 |
3.3.1 H_2气氛下直接还原铁表面形貌 | 第59-64页 |
3.3.2 H_2气氛下表面形貌生成机制 | 第64-67页 |
3.3.3 H_2含量及流速对流化行为的影响,及其与表面形貌的关系 | 第67-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4 锥形流化床内聚团行为及其机理分析 | 第72-88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实验 | 第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6页 |
4.3.1 柱形流化床失流特征 | 第73-74页 |
4.3.2 锥形床内聚团行为规律 | 第74-86页 |
4.3.2.1 聚团快速生成阶段 | 第75-77页 |
4.3.2.2 聚团稳定生长阶段 | 第77-78页 |
4.3.2.3 聚团二次生长阶段 | 第78-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5 锥形流化床设计参数对直接还原的影响及聚团流化模型 | 第88-110页 |
5.1 引言 | 第88-89页 |
5.2 实验 | 第89-90页 |
5.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 第89-90页 |
5.2.2 表征及计算方法 | 第90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90-95页 |
5.4 理论模型 | 第95-108页 |
5.4.1 模型计算结果 | 第97-104页 |
5.4.2 修正聚团流化模型在锥形流化床中的应用 | 第104-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6 锥形流化床直接还原过程强化 | 第110-124页 |
6.1 引言 | 第110-111页 |
6.2 实验 | 第111-112页 |
6.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111页 |
6.2.2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 第111-11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1页 |
6.3.1 高温直接还原流化行为 | 第112页 |
6.3.2 预还原条件对高温深还原的影响 | 第112-117页 |
6.3.3 深还原条件对过程强化的影响 | 第117-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4-126页 |
7.2 创新点 | 第126页 |
7.3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