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30页
    一、立题依据与研究价值第10-16页
        1、立题依据第10-15页
        2、研究价值第15-16页
    二、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目标第16-24页
        1、研究现状述评第16-23页
        2、研究目标第23-24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重难点第24-27页
        1、研究思路第24-25页
        2、研究重难点第25-27页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第27-30页
        1、研究方法第27页
        2、主要创新点第27-30页
第一章 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研究的基础第30-58页
    第一节 传播生态的基本概念第30-41页
        一、传播生态的学术源起:从媒介生态研究到传播生态研究第30-37页
        二、传播生态的涵义: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与三个层面上的理解第37-41页
    第二节 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研究的意义基础第41-44页
    第三节 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研究的学科支撑第44-58页
        一、传播学基础: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作为重要的学科支撑之一第44-48页
        二、生态学基础:立足于环境与人类均衡关系的批判性立场第48-52页
        三、艺术学基础:关于研究对象与方法的具指导性的重要支撑第52-58页
第二章 民俗艺术传播的主客体关系第58-88页
    第一节 民俗艺术的传播主体第58-64页
        一、作为核心要素的艺术传播主体第58-59页
        二、民俗艺术传播主体的类型与特点第59-64页
    第二节 民俗艺术的传播客体第64-75页
        一、社会生活是民俗艺术传播的第一客体第64-65页
        二、民俗艺术作品与成果是民俗艺术传播的第二客体第65-75页
    第三节 民俗艺术传播中主客体关系的构成第75-82页
        一、实践关系:民俗艺术传播主客体基本关系的起点第76-78页
        二、认识关系:传播主体对于客体地动态阐释与认知深化第78-80页
        三、价值关系:传播客体的自身价值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第80-82页
    第四节 民俗艺术传播主客体的联系媒介第82-88页
第三章 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的维度第88-120页
    第一节 民俗艺术传播的语境转换第88-105页
        一、民俗艺术“立足民间”“眼光向下”的乡土本位第89-95页
        二、民俗艺术的消费语境: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的渗透及新变第95-105页
    第二节 民俗艺术传播的基本维度第105-120页
        一、精神性维度:人文精神传统的留存与生命力的传承第105-111页
        二、社会行为维度:传播中呈现的特定行为方式与外在表征第111-115页
        三、信息技术维度:“信息环境”背景中的传播第115-120页
第四章 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的系统构成第120-166页
    第一节 民俗艺术传播的存在系统第120-138页
        一、民俗艺术传播的本体性存在:时间性与空间性第120-133页
        二、民俗艺术传播的人文性存在:诚挚的情态与情境的呈示第133-138页
    第二节 民俗艺术传播的功能系统第138-155页
        一、交往功能:民俗信仰的传递与民俗制用的表现第138-142页
        二、衍生功能:节俗信仰向世俗化转变与制用民俗向赏玩性衍化第142-150页
        三、依附功能:对生产力水平的依附和对政策制度的依附第150-155页
    第三节 民俗艺术传播的价值系统第155-166页
        一、伦理价值:民俗艺术中所蕴涵的伦常思维与伦理内涵第155-159页
        二、审美价值:传播主体对于审美信息的接收与审美体验第159-162页
        三、应用价值:传统应用与现代应用第162-166页
第五章 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的意义阐释第166-222页
    第一节 民俗艺术传播的初始意义第166-175页
        一、作为文化共享的过程第167-171页
        二、对于风俗传承的认同第171-175页
    第二节 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衍变第175-191页
        一、传播中的媒介表述与干预:媒介表述并干预民俗艺术及生活第176-186页
        二、媒介误读:作为传播中媒介“文化预设”的一个显著体现第186-191页
    第三节 民俗艺术传播当下意义的生态建构第191-222页
        一、民俗艺术当下的传播状态:存在虚拟化与价值评判转换以及功能机制演化第191-203页
        二、民俗艺术传播:作为“软实力”的传播第203-205页
        三、后技术时代:作为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生态建构的时代背景第205-210页
        四、对于传播意义生态建构的探索:从传播主体、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四个方面的展开第210-222页
结语第222-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36页
致谢第236-23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第237页

论文共2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骨骼和深度模型的一类人体行为识别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实验室气体环境监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