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养殖技术论文--其他水产养殖论文--蛙的养殖论文

秦岭细鳞鲑保护生物学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语第14-15页
第一章 综述第15-35页
    1.1 鲑科鱼类命名与起源第15-16页
        1.1.1 鲑科鱼类命名第15页
        1.1.2 鲑科鱼类的起源第15-16页
    1.2 鲑科鱼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第16-18页
    1.3 鲑科鱼类系统发育第18-21页
    1.4 中国鲑科鱼类的种类与分布第21-24页
    1.5 鲑科鱼类人工养殖与保护第24-30页
        1.5.1 世界鲑科鱼类人工养殖概况第24-25页
        1.5.2 几个主要国家鲑科鱼类养殖与保护现状第25-30页
    1.6 秦岭细鳞鲑形态、习性、研究进展与保护现状第30-35页
        1.6.1 秦岭细鳞鲑形态特征与习性第30-31页
        1.6.2 秦岭细鳞鲑研究进展第31-33页
        1.6.3 秦岭细鳞鲑保护现状第33-35页
第二章 秦岭细鳞鲑形态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第35-58页
    2.1 前言第35-3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6-44页
        2.2.1 实验材料来源第36-37页
        2.2.2 形态学数据采集第37-38页
        2.2.3 形态学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8-39页
        2.2.4 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试剂及生产厂家第39-40页
        2.2.5 基因组DNA提取第40-41页
        2.2.6 基因组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41-42页
        2.2.7 线粒体DNA的PCR扩增及产物检测第42-43页
        2.2.8 线粒体DNA数据处理第43-44页
    2.3 结果第44-51页
        2.3.1 形态学特征第44-48页
        2.3.2 线粒体DNA遗传学第48-51页
    2.4 讨论第51-58页
        2.4.1 细鳞鲑属分类学研究的争议第51-54页
        2.4.2 多变量形态度量学的应用第54-56页
        2.4.3 秦岭细鳞鲑的遗传多样性第56-58页
第三章 秦岭细鳞鲑的生境第58-67页
    3.1 前言第5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3.3 结果第59-64页
        3.3.1 气候特征第59-60页
        3.3.2 水系特征第60-61页
        3.3.3 鱼类资源第61-64页
    3.4 讨论第64-67页
        3.4.1 鱼类资源特征第64-65页
        3.4.2 秦岭细鳞鲑致危的环境因素第65-67页
第四章 秦岭细鳞鲑自然繁殖第67-81页
    4.1 前言第6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7-71页
        4.2.1 研究区域第67-68页
        4.2.2 繁殖生态学研究第68-71页
    4.3 结果第71-77页
        4.3.1 繁殖时期行为特征第71-74页
        4.3.2 产卵场位置及生态特征第74-75页
        4.3.3 产卵类型第75-77页
    4.4 讨论第77-81页
        4.4.1 繁殖时间第77-78页
        4.4.2 繁殖时期行为特征第78页
        4.4.3 产卵类型第78页
        4.4.4 产卵场生态特征第78-81页
第五章 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第81-97页
    5.1 前言第81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1-85页
        5.2.1 亲鱼的捕获、检查及运输第81-82页
        5.2.2 人工催产第82页
        5.2.3 采卵、采精前准备第82-83页
        5.2.4 人工授精第83页
        5.2.5 精子活力研究第83-84页
        5.2.6 孵化管理第84页
        5.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84-85页
    5.3 结果第85-90页
        5.3.1 2010 、2011年人工繁殖效果第85-86页
        5.3.2 秦岭细鳞鲑精子活力研究第86-89页
        5.3.3 1~+龄人工繁殖幼鱼生长性状第89-90页
    5.4 讨论第90-97页
        5.4.1 亲鱼选择第90-91页
        5.4.2 人工催产第91页
        5.4.3 人工授精及亲鱼产后康复第91-92页
        5.4.4 2010年孵化率、上浮率低的原因第92页
        5.4.5 采用人工饲料驯化时间的选择第92-93页
        5.4.6 水温对育苗养殖的重要作用第93页
        5.4.7 环境因子对精子活力的影响第93-97页
第六章 开口饵料与养殖密度对秦岭细鳞鲑稚鱼生长的影响第97-107页
    6.1 前言第97-98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8-100页
        6.2.1 试验材料第98页
        6.2.2 开口饵料对稚鱼生长的影响第98页
        6.2.3 养殖密度对稚鱼生长的影响第98-99页
        6.2.4 数据统计第99-100页
    6.3 结果第100-104页
        6.3.1 不同组开口饵料对稚鱼生长的影响第100-101页
        6.3.2 养殖密度对稚鱼死亡率的影响第101页
        6.3.3 养殖密度对稚鱼肥满度(CF)的影响第101-102页
        6.3.4 养殖密度对稚鱼特定生长率(SGR)的影响第102-103页
        6.3.5 养殖密度对稚鱼生长离散的影响第103-104页
    6.4 讨论第104-107页
        6.4.1 开口饵料对稚鱼生长的影响第104-105页
        6.4.2 养殖密度对稚鱼生长的影响第105-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保护建议第107-110页
    7.1 前言第107页
    7.2 本文主要结论第107-108页
    7.3 秦岭细鳞鲑保护建议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33页
附录第133-141页
研究生期间课参与课题第141-142页
研究生期间参与学术会议第142-143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eb的B/S模式多现场总线教学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多视人脸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