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 第13页 |
1.1.2 湖泊富营养化成因 | 第13-15页 |
1.1.2.1 湖泊富营养化内源污染 | 第14页 |
1.1.2.2 湖泊富营养化外源污染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 南四湖概况及污染特征 | 第21-23页 |
1.3.1 南四湖概况 | 第21页 |
1.3.2 南四湖的污染状况和来源 | 第21-2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第2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6-32页 |
2.1 现场观测与采样 | 第26-29页 |
2.1.1 采样点布设 | 第26-28页 |
2.1.2 理化因子选取 | 第28-29页 |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29-32页 |
2.2.1 水样处理与分析 | 第29页 |
2.2.2 沉积物样品处理与分析 | 第29-30页 |
2.2.3 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和生物有效磷分析 | 第30-32页 |
第3章 南四湖氮磷分布特征分析 | 第32-63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3.2 采样点水环境特征 | 第32-34页 |
3.3 表层沉积物氮形态、来源与分布特征 | 第34-45页 |
3.3.1 沉积物中氮形态及来源 | 第34-37页 |
3.3.2 表层沉积物中不同氮形态的水平与垂直分布 | 第37-45页 |
3.3.2.1 氮形态水平分布 | 第37-41页 |
3.3.2.2 氮形态垂直分布 | 第41-45页 |
3.4 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来源与分布特征 | 第45-61页 |
3.4.1 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及来源 | 第45-50页 |
3.4.2 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水平与垂直分布 | 第50-61页 |
3.4.2.1 磷形态水平分布 | 第50-55页 |
3.4.2.2 磷形态垂直分布 | 第55-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南四湖沉积物中氮磷吸附和释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63-80页 |
4.1 试验方法 | 第63-66页 |
4.1.1 沉积物对氮吸附和释放试验 | 第63-64页 |
4.1.2 沉积物对磷吸附和释放试验 | 第64-65页 |
4.1.3 氮磷吸附释放特性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4.2 沉积物中氮吸附与释放分析 | 第66-71页 |
4.2.1 氮吸附特征 | 第66-68页 |
4.2.2 氮释放特征 | 第68-69页 |
4.2.3 温度对沉积物氮吸附释放影响 | 第69页 |
4.2.4 PH对沉积物氮吸附释放影响 | 第69-70页 |
4.2.5 水力扰动对沉积物氮吸附释放影响 | 第70-71页 |
4.3 沉积物中磷吸附与释放分析 | 第71-79页 |
4.3.1 磷吸附特征 | 第71-73页 |
4.3.2 磷释放特征 | 第73-74页 |
4.3.3 温度对沉积物磷释放影响 | 第74-75页 |
4.3.4 PH对沉积物磷释放影响 | 第75-77页 |
4.3.5 水力扰动对沉积物磷释放影响 | 第77页 |
4.3.6 上覆水磷浓度对沉积物磷释放影响 | 第77-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南四湖水体和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研究 | 第80-88页 |
5.1 试验方法 | 第80页 |
5.2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动态变化与相互关系 | 第80-84页 |
5.3 沉积物中磷与上覆水体中磷动态变化与相互关系 | 第84-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6章 南四湖水体和沉积物生物有效磷分析 | 第88-95页 |
6.1 试验方法 | 第88页 |
6.2 表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有效性 | 第88-91页 |
6.2.1 沉积物生物有效磷的来源 | 第89页 |
6.2.2 沉积物生物有效磷的分布特征 | 第89-91页 |
6.3 沉积物中磷形态与上覆水体中生物有效磷的相互关系 | 第91-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后记 | 第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