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荧光探针概述 | 第11-22页 |
1.2.1 荧光探针的构成 | 第11-12页 |
1.2.2 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 | 第12-15页 |
1.2.3 荧光探针的分类 | 第15-17页 |
1.2.4 荧光探针的响应机理 | 第17-22页 |
1.3 罗丹明类小分子荧光探针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3.1 罗丹明类荧光染料的种类 | 第22-23页 |
1.3.2 罗丹明类汞离子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3.3 罗丹明类铜离子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罗丹明类染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小分子荧光探针罗丹明B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汞离子(Hg~(2+))检测上的应用 | 第30-53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30-32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2.2.3 实验溶剂的配置 | 第32页 |
2.3 小分子荧光探针罗丹明B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9页 |
2.3.1 罗丹明B酰肼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3页 |
2.3.2 基于罗丹明B探针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33-39页 |
2.4 小分子荧光探针罗丹明B衍生物对Hg~(2+)的检测 | 第39-51页 |
2.4.1 探针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与竞争性实验 | 第39-41页 |
2.4.2 探针与Hg~(2+)的络合比的测定 | 第41-42页 |
2.4.3 探针与Hg~(2+)的检测限与络合常数 | 第42-44页 |
2.4.4 时间响应性与荧光强度 | 第44-45页 |
2.4.5 探针L_1与Hg~(2+)的作用机理 | 第45-47页 |
2.4.6 探针的实际应用 | 第47-50页 |
2.4.6.1 试纸条检测 | 第47-48页 |
2.4.6.2 荧光显微成像实验 | 第48-50页 |
2.4.7 探针L_1~L_6的比较 | 第50-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生物相容性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 | 第53-79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53-55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54-55页 |
3.2.3 实验溶剂的配置 | 第55页 |
3.2.4 溶剂的预处理 | 第55页 |
3.3 水溶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罗丹明B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5-61页 |
3.3.1 水溶性罗丹明B衍生物L_7的合成与表征 | 第55-57页 |
3.3.2 水溶性罗丹明B衍生物L_8的合成与表征 | 第57-59页 |
3.3.2.1 中间产物S1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页 |
3.2.2.2 最终产物L_8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59页 |
3.3.3 水溶性罗丹明B衍生物P2的合成与表征 | 第59-61页 |
3.3.3.1 中间产物的P1的合成与表征 | 第59-60页 |
3.3.3.2 目标产物P2的合成与表征 | 第60-61页 |
3.4 水溶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罗丹明B衍生物对Hg~(2+)的检测 | 第61-69页 |
3.4.1 探针P2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与竞争性 | 第61-62页 |
3.4.2 探针P2检测限与络合常数 | 第62-64页 |
3.4.3 探针P2对Hg~(2+)的时间响应和荧光寿命 | 第64-65页 |
3.4.4 pH值对探针P2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5 探针P2在水样中的实际应用 | 第66页 |
3.4.6 探针水溶性能比较 | 第66-69页 |
3.4.6.1 检测条件的比较 | 第66-67页 |
3.4.6.2 络合常数与检测限的比较 | 第67-68页 |
3.4.6.3 结论 | 第68-69页 |
3.5 醇溶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罗丹明B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69-70页 |
3.6 醇溶性小分子荧光探针罗丹明B衍生物对铜离子(Cu~(2+))的检测 | 第70-77页 |
3.6.1 优化实验条件 | 第70-71页 |
3.6.1.1 pH对探针的影响 | 第70-71页 |
3.6.1.2 溶剂比对探针的影响 | 第71页 |
3.6.2 探针对Cu~(2+)识别的荧光光谱性能研究 | 第71-74页 |
3.6.3 探针对Cu~(2+)的选择性竞争性性能研究 | 第74-76页 |
3.6.4 Job's plot曲线的测定 | 第76-7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