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区不同减震结构的对比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高烈度区隔震与耗能减震研究应用概况 | 第16-22页 |
·高烈度区隔震研究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高烈度区耗能减震研究应用现状 | 第18-21页 |
·国内外减震工程经济性分析概况 | 第21-22页 |
·采用隔震和耗能减震技术的优越性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高烈度区某框剪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 | 第25-43页 |
·高烈度区多高层结构抗震体系的选择 | 第25-26页 |
·工程概况 | 第26-29页 |
·建筑概况 | 第26页 |
·结构体系和地震条件 | 第26-29页 |
·抗震设防烈度9 度时结构反应谱分析 | 第29-34页 |
·荷载取值 | 第29页 |
·抗震设防烈度9 度原方案分析 | 第29-32页 |
·抗震设防烈度9 度新方案分析 | 第32-34页 |
·时程分析 | 第34-42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4-36页 |
·模态分析 | 第36页 |
·多遇地震结构层间位移角、位移比较 | 第36-39页 |
·高烈度区框架柱的内力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多遇地震下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反应 | 第40-41页 |
·中震时柱轴力的变化情况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高烈度区混合隔震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43-73页 |
·整体概况 | 第43-46页 |
·混合隔震方案设计 | 第46-52页 |
·隔震层的选择原则 | 第46页 |
·柱底轴力的计算 | 第46-48页 |
·隔震层计算 | 第48-52页 |
·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结构模态分析 | 第54-55页 |
·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 第55-62页 |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剪力分析 | 第55-58页 |
·地震作用的取值 | 第58页 |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位移分析 | 第58-60页 |
·多遇地震下楼层加速度分析 | 第60-62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 第62-66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分析 | 第62-64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位移分析 | 第64-65页 |
·罕遇地震隔震支座变形时程分析 | 第65-66页 |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内力时程分析 | 第66-69页 |
·罕遇地震下抗拉验算 | 第66-68页 |
·不同工况下隔震层位移 | 第68-69页 |
·隔震支座与阻尼器特性 | 第69-71页 |
·能量曲线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高烈度区耗能减震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73-109页 |
·工程概况 | 第73页 |
·设计思路和方法 | 第73-82页 |
·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耗能支撑设计 | 第73-74页 |
·混凝土框架+防屈曲支撑抗震设计 | 第74-75页 |
·耗能减震装置布置 | 第75-79页 |
·阻尼器参数设置 | 第79-81页 |
·耗能减震设计初步目标 | 第81-82页 |
·模态分析与反应谱分析 | 第82-87页 |
·周期和振型 | 第82-84页 |
·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反应谱分析 | 第84-85页 |
·剪力墙和楼板的受力分析 | 第85-87页 |
·耗能减震结构时程分析 | 第87-105页 |
·多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和位移 | 第87-90页 |
·多遇地震下结构顶点加速度时程 | 第90-92页 |
·多遇地震下基底剪力时程 | 第92页 |
·结构主要抗侧力构件内力分析 | 第92-97页 |
·多遇地震下结构耗散能量 | 第97-99页 |
·罕遇地震下层间位移角和位移 | 第99-101页 |
·罕遇地震下结构耗散能量 | 第101-103页 |
·罕遇地震下阻尼器的效果 | 第103-105页 |
·连接与构造 | 第105-107页 |
·耗能支撑截面选用 | 第105-107页 |
·耗能支撑的连接 | 第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不同减震结构经济性分析 | 第109-117页 |
·引言 | 第109页 |
·隔震和耗能减震结构造价对比部分 | 第109-112页 |
·隔震结构 | 第109-111页 |
·耗能减震结构 | 第111-112页 |
·本工程上部结构造价分析 | 第112-116页 |
·综合对比 | 第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本文工作内容总结 | 第117-118页 |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