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9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5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1.2.3 相关研究评述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页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0-22页
        1.4.1 创新点第20-21页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第21-22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2-31页
    2.1 概念界定第22-24页
        2.1.1 普惠金融第22页
        2.1.2 数字普惠金融第22-23页
        2.1.3 贫困及贫困减缓第23-24页
    2.2 理论基础第24-31页
        2.2.1 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第24-28页
        2.2.2 贫困与贫困减缓理论第28-31页
3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减贫实践第31-46页
    3.1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第31-43页
        3.1.1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历程第31-32页
        3.1.2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第32-39页
        3.1.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概况第39-41页
        3.1.4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第41-43页
    3.2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实践——以蚂蚁金服为例第43-46页
4 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优势及减贫机制分析第46-51页
    4.1 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优势分析第46-47页
        4.1.1 提高贫困群体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第46页
        4.1.2 提高风险防控的精准性第46-47页
        4.1.3 提高金融扶贫的商业可持续性第47页
    4.2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机制分析第47-51页
        4.2.1 直接影响机制第47-49页
        4.2.2 间接影响机制第49-51页
5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第51-63页
    5.1 模型选取与构建第51-53页
        5.1.1 模型选取第51-52页
        5.1.2 模型构建第52-53页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第53-55页
        5.2.1 变量及指标选取第53-54页
        5.2.2 数据说明第54-55页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55-63页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第55-56页
        5.3.2 模型主要估计结果第56-57页
        5.3.3 模型稳健性检验第57-59页
        5.3.4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影响机制检验第59-63页
6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63-69页
    6.1 研究结论第63页
    6.2 相关政策建议第63-69页
        6.2.1 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第63-65页
        6.2.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贫困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第65-66页
        6.2.3 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扶贫模式第66-67页
        6.2.4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第67页
        6.2.5 加强数字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若干生物特征识别关键问题研究
下一篇:特高压接入后河北南网电压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