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6-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农村小额信贷概述 | 第17-20页 |
2.1.1 农村小额信贷 | 第17页 |
2.1.2 农村小额信贷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3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0页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第20-21页 |
2.2.3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 第21-23页 |
第3章 南阳市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 第23-30页 |
3.1 南阳市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 | 第23-25页 |
3.2 南阳市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SWOT分析 | 第25-30页 |
3.2.1 优势分析 | 第25-27页 |
3.2.2 劣势分析 | 第27-28页 |
3.2.3 机遇分析 | 第28页 |
3.2.4 威胁分析 | 第28-30页 |
第4章 南阳市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分析 | 第30-39页 |
4.1 案例分析--南阳市A县支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 | 第30-36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4.1.2 南阳市A县支行农村小额信贷的业务概述 | 第31-32页 |
4.1.3 农户对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产品认知情况的分析 | 第32-33页 |
4.1.4 农户对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产品满意度分析 | 第33-34页 |
4.1.5 A县支行人员素质分析 | 第34-36页 |
4.2 南阳市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4.2.1 产品认知度低且不能满足现实和需求 | 第36-37页 |
4.2.2 员工素质水平低,风险识别能力不足 | 第37页 |
4.2.3“硬”信息缺失,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 | 第37-38页 |
4.2.4 宏观政策支持不到位 | 第38-39页 |
第5章 国内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39-45页 |
5.1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典型模式 | 第39-40页 |
5.1.1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 | 第39页 |
5.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 | 第39-40页 |
5.1.3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 | 第40页 |
5.2 国内小额信贷发展经验 | 第40-42页 |
5.2.1 农业银行的农户小额贷款 | 第41页 |
5.2.2 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 | 第41-42页 |
5.2.3 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信贷 | 第42页 |
5.3 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对邮储银行的借鉴意义 | 第42-45页 |
5.3.1 不同国家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启示 | 第42-43页 |
5.3.2 国内不同机构的小额信贷发展对邮储银行的启示 | 第43-45页 |
第6章 促进南阳市邮储银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 | 第45-49页 |
6.1 加大产品创新和研发,满足农户多元化需求 | 第45-46页 |
6.1.1 还款机制创新 | 第45页 |
6.1.2 授信方式创新 | 第45-46页 |
6.1.3 奖励与约束创新 | 第46页 |
6.2 不断完善小额贷款利率定价模式 | 第46-47页 |
6.2.1 完善要体现成本、效益和风险匹配原则 | 第46页 |
6.2.2 完善要体现差别化原则 | 第46-47页 |
6.3 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 第47页 |
6.4 建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信用评级体系 | 第47-48页 |
6.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