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1.1 世界及中国能源消耗分析 | 第11-12页 |
| 1.1.2 煤炭行业的清洁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 1.2 燃煤机理与燃煤污染控制 | 第13-22页 |
| 1.2.1 燃煤机理 | 第13-14页 |
| 1.2.2 燃煤CO_2的排放与捕集技术 | 第14-16页 |
| 1.2.3 燃煤SO_x的产生、危害及脱除技术 | 第16-17页 |
| 1.2.4 NO_x的产生、危害及消除技术 | 第17-19页 |
| 1.2.5 燃煤烟尘中PM_(2.5)的危害及控制技术 | 第19-21页 |
| 1.2.6 多环芳烃的危害 | 第21-22页 |
| 1.3 燃煤污染物与化学链燃烧技术 | 第22-23页 |
| 1.4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 1.4.1 化学链燃烧技术原理简介 | 第23-24页 |
| 1.4.2 化学链燃烧技术现状 | 第24-25页 |
| 1.4.3 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 1.5 煤直接化学链燃烧技术 | 第28-30页 |
| 1.6 载氧体相关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 1.6.1 载氧体特性及研究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 1.6.2 载氧体积炭的形成 | 第31-32页 |
| 1.6.3 纳米氧化铜的特性与化学链燃烧 | 第32-33页 |
| 1.7 选题依据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4-45页 |
| 2.1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 2.1.1 实验构想 | 第34页 |
| 2.1.2 实验内容 | 第34页 |
| 2.1.3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2.2 实验药品及装置 | 第35-37页 |
| 2.2.1 实验药品 | 第35-36页 |
| 2.2.2 实验器材 | 第36页 |
| 2.2.3 实验辅助装置 | 第36-37页 |
| 2.3 工况条件 | 第37-39页 |
| 2.4 载氧体的制备 | 第39页 |
| 2.4.1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 第39页 |
| 2.4.2 纳米载氧体的制备-机械混合法 | 第39页 |
| 2.5 实验准备 | 第39-40页 |
| 2.5.1 玻璃仪器的净化 | 第39页 |
| 2.5.2 玻璃棉的净化 | 第39-40页 |
| 2.5.3 树脂的净化 | 第40页 |
| 2.5.4 层析硅胶和氧化铝的准备 | 第40页 |
| 2.6 实验操作 | 第40-41页 |
| 2.7 多环芳烃的测试 | 第41-45页 |
| 2.7.1 多环芳烃的提取 | 第41-42页 |
| 2.7.2 多环芳烃的定性及定量检测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62页 |
| 3.1 载氧体物理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 3.2 纳米与非纳米CuO/SiO_2系载氧体PAHs生成特性比较 | 第47-51页 |
| 3.3 不同煤种对多环芳烃的生成影响 | 第51-53页 |
| 3.4 载氧体制备不同配比对多环芳烃生成影响 | 第53-56页 |
| 3.5 不同温度条件对多环芳烃生成影响 | 第56-59页 |
| 3.6 不同载氧体/煤比例对多环芳烃生成影响 | 第59-61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总论 | 第62-69页 |
| 4.1 实验结果 | 第62-64页 |
| 4.2 实验结论 | 第64-66页 |
| 4.3 总结 | 第66-67页 |
| 4.4 不足 | 第67-68页 |
| 4.5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