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 | 第9-13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9页 |
2.1 钨纳米线作为块体钨增韧相的研究应用背景 | 第15-18页 |
2.1.1 钨及钨基材料作为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应用背景 | 第15-16页 |
2.1.2 钨纤维增韧钨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2 纳米碳化钨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2.2.1 纳米碳化钨的催化应用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2.2 纳米碳化钨的制备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2.2.3 W_2C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2.3 钨纳米线的制备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2.3.1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 第23-24页 |
2.3.2 一维钨纳米线的制备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2.4 钨的氧化物还原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2.5 介孔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 第31-39页 |
2.5.1 介孔碳纳米管的亲水性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2.5.2 介孔碳纳米管的填充研究进展 | 第35-39页 |
3.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39-47页 |
3.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3.2 实验流程 | 第40-41页 |
3.3 分析测试手段 | 第41-47页 |
3.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1-42页 |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2页 |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2-43页 |
3.3.4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 第43页 |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3-44页 |
3.3.6 液体表面张力测试 | 第44-45页 |
3.3.7 热重分析 | 第45页 |
3.3.8 质谱分析 | 第45页 |
3.3.9 断裂韧性测试 | 第45-47页 |
4. 介孔碳纳米管的可控改性研究与表征 | 第47-58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47-49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9-56页 |
4.3.1 液体中沉降行为分析 | 第49-50页 |
4.3.2 亲水性官能团分析 | 第50-54页 |
4.3.3 结构完整性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湿化学法制备AMT_n/C的研究 | 第58-69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58-59页 |
5.2 AMT水溶液性质测定 | 第59-60页 |
5.3 填充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0-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6. AMT_n/C还原过程的物相、成分变化分析 | 第69-76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69页 |
6.2 AMT_n/C还原过程的物相分析 | 第69-72页 |
6.3 AMT_n/C还原过程的热重-质谱分析 | 第72-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7. AMT_n/C可控还原制备钨纳米线的研究 | 第76-95页 |
7.1 本章引言 | 第76页 |
7.2 分段还原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76-80页 |
7.2.1 还原参数设定 | 第76-77页 |
7.2.2 还原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7.3 反应速率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80-84页 |
7.3.1 还原参数设定 | 第80-81页 |
7.3.2 还原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7.4 气体流速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84-94页 |
7.4.1 还原参数设定 | 第84-85页 |
7.4.2 还原结果分析 | 第85-9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8. 钨纳米线的初步应用研究 | 第95-104页 |
8.1 本章引言 | 第95页 |
8.2 钨纳米线作为块体钨增韧相的初步应用研究 | 第95-99页 |
8.3 W_n/C作为纳米碳化钨前驱体的初步应用研究 | 第99-103页 |
8.3.1 W_2C_n/C的制备 | 第99-101页 |
8.3.2 纳米碳化钨的催化性能检测 | 第101-10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24-12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