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干旱区第四纪孢粉记录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干旱区孢粉现代过程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现代孢粉与植被的关系 | 第12-13页 |
1.3.2 孢粉的搬运与沉积 | 第13-15页 |
1.4 利用孢粉记录进行古气候重建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4.1 通过古植被实现古气候重建 | 第16页 |
1.4.2 利用数值关系获取古环境信息 | 第16-17页 |
1.4.3 利用花粉直接进行古气候重建 | 第17-18页 |
1.4.4 结合现代孢粉谱进行古气候重建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20页 |
1.5.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8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2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8页 |
2.2.1 地貌 | 第22页 |
2.2.2 气候 | 第22-23页 |
2.2.3 水系 | 第23-24页 |
2.2.4 植被 | 第24-28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8-40页 |
3.1 样品的采集 | 第28-30页 |
3.1.1 表土样品采集 | 第28页 |
3.1.2 河流沉积物孢粉样品采集 | 第28-30页 |
3.1.3 沉积岩芯孢粉样品采集 | 第30页 |
3.2 孢粉分析的实验技术 | 第30-37页 |
3.2.1 表土样品孢粉提取 | 第34-36页 |
3.2.2 水样的孢粉处理技术 | 第36-37页 |
3.3 孢粉的鉴定 | 第37页 |
3.4 孢粉数据处理 | 第37-40页 |
3.4.1 孢粉科属百分含量的统计 | 第37-38页 |
3.4.2 孢粉浓度的计算 | 第38页 |
3.4.3 孢粉组合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黑河中游孢粉现代过程研究 | 第40-53页 |
4.1 黑河中游现代孢粉传播过程 | 第40-45页 |
4.1.1 表土样品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第41-42页 |
4.1.2 河流沉积样品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第42-45页 |
4.2 黑河中游不同沉积环境的现代孢粉组合特征 | 第45-51页 |
4.2.1 不同沉积环境的现代孢粉组合特征 | 第45-48页 |
4.2.2 五种现代孢粉样品的PCA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4.2.3 五种沉积环境的现代孢粉组合特征的讨论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黑河中游DWJ钻孔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 | 第53-60页 |
5.1 大凹井(DWJ)钻孔孢粉记录 | 第53-55页 |
5.1.1 钻孔地层沉积相描述 | 第53-54页 |
5.1.2 钻孔孢粉分析结果 | 第54-55页 |
5.2 DWJ钻孔孢粉记录的古植被变化 | 第55-56页 |
5.3 DWJ钻孔孢粉记录所反映的第四纪气候变化 | 第56-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图目录 | 第70-71页 |
表目录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