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钢框架性态抗震设计—屈服点谱法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引言 | 第10页 |
·抗震设计理论发展. | 第10-11页 |
·静力理论阶段 | 第10-11页 |
·反应谱理论阶段 | 第11页 |
·动力理论阶段 | 第11页 |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 | 第11页 |
·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研究内容 | 第11-16页 |
·地震设防水准 | 第12页 |
·抗震性态水准 | 第12-13页 |
·抗震性能目标 | 第13页 |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3-15页 |
·基于性态的抗震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与传统抗震设计理论的区别 | 第16页 |
·屈服点谱法 | 第16-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屈服点谱 | 第18-36页 |
·屈服点谱 | 第18-19页 |
·屈服点谱构建 | 第19-23页 |
·通过我国抗震规范的弹性谱构建YPS 曲线 | 第20-22页 |
·通过具体的单条地震动记录构建YPS 曲线 | 第22-23页 |
·地震波记录选取及调幅 | 第23-28页 |
·地震波记录选取 | 第23页 |
·选波 | 第23-27页 |
·地震波调幅 | 第27-28页 |
·屈服点谱和抗震设计方法 | 第28-29页 |
·周期作为主要设计参数 | 第28页 |
·屈服位移作为主要设计参数 | 第28-29页 |
·屈服点谱的应用 | 第29-36页 |
·评估结构峰值位移 | 第30-32页 |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 | 第32-36页 |
第三章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 第36-40页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假定 | 第36页 |
·由多自由度体系到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转换 | 第36-38页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 | 第36-38页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屈服剪力 | 第38页 |
·由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到多自由度体系的转换 | 第38-40页 |
·多自由度体系的屈服位移 | 第38页 |
·多自由度体系的屈服剪力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多层钢框架性态抗震设计—屈服点谱法 | 第40-75页 |
·设计方法 | 第40-41页 |
·设计前提 | 第40页 |
·屈服位移作为基本设计参数 | 第40-41页 |
·控制结构顶部峰值位移 | 第41页 |
·控制结构层间侧移比 | 第41页 |
·多层钢框架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步骤 | 第41-48页 |
·多层钢框架结构性能评估 | 第48-51页 |
·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构设计实例 | 第51-64页 |
·结构基本信息 | 第52-54页 |
·典型算例设计 | 第54-60页 |
·其它算例设计 | 第60-64页 |
·结构评估 | 第64-71页 |
·非线性静力分析 | 第64-66页 |
·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66-71页 |
·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顶部峰值位移控制 | 第71页 |
·峰值层间侧移比控制 | 第71-72页 |
·屈服位移稳定性 | 第72页 |
·结构的塑性机构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主要成果及结论 | 第75页 |
·展望及建议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A 地震动记录 | 第81-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