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9-16页
    一、选题背景第9页
    二、研究综述第9-13页
        (一) 国内研究综述第9-11页
        (二)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三、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 理论研究方面的意义第13-14页
        (二) 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第14页
    四、论文的创新性第14-15页
    五、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 文献法第15页
        (二) 逻辑分析法第15页
        (三) 实证法第15页
        (四) 多学科交叉法第15-16页
第一章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相关概念第16-25页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相关概念概述第16-18页
        (一) 责任第16-17页
        (二) 责任意识第17页
        (三) 网络责任意识第17页
        (四)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及培养的界定第17-18页
    二、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内容和特点第18-20页
        (一)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内容第18-19页
        (二)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的特点第19-20页
    三、网络对大学生及其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影响第20-25页
        (一)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第21-22页
        (二) 网络对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影响第22-25页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第25-33页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现状分析第25-27页
        (一)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主流是好的第25页
        (二)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二、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出现的问题第27-30页
        (一) 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第27-28页
        (二) 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不够科学第28-29页
        (三) 实践活动形式化导致大学生积极性不高第29页
        (四) 多方没有形成良好互动的合力作用第29-30页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现实依据第30-33页
        (一) 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30页
        (二) 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第30-31页
        (三) 是国家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第31-32页
        (四)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32-33页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3-42页
    一、个人因素第33-34页
        (一) 自我意识出现偏颇第33页
        (二) 自身自律意识不强第33-34页
        (三) 网络主体观念淡薄第34页
    二、学校因素第34-36页
        (一) 教育途径单一化第34-35页
        (二) 教育目标功利化第35页
        (三) 缺乏专项化教育第35-36页
        (四) 评价体系不健全第36页
    三、家庭因素第36-38页
        (一)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第36-37页
        (二) 家庭教育功能异化第37页
        (三) 家庭结构出现变化第37-38页
        (四) 部分父母行为失范第38页
    四、社会因素第38-40页
        (一)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第38-39页
        (二) 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交错第39页
        (三)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第39页
        (四) 社会监管力度相对不够第39-40页
    五、网络因素第40-42页
        (一) 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的泛滥化第40-41页
        (二) 网络的匿名性助长了大学生的非理性第41页
        (三) 网络的互动性加深了大学生的传染性第41-42页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对策思考第42-52页
    一、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要坚持科学的原则第42-44页
        (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原则第42页
        (二) 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原则第42-43页
        (三) 坚持实践性原则第43-44页
        (四) 坚持多方参与原则第44页
    二、发挥大学生在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主体作用第44-46页
        (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第44-45页
        (二) 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第45页
        (三) 自觉参加实践活动,主动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第45-46页
    三、发挥学校在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主要承担者作用第46-47页
        (一) 完善高校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第46页
        (二) 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教育第46-47页
        (三) 建立健全相关的评价体制第47页
    四、发挥家庭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辅助作用第47-48页
        (一) 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第47页
        (二) 提升父母行为规范第47-48页
        (三) 密切沟通和交流第48页
    五、发挥社会在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保障作用第48-50页
        (一) 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第48-49页
        (二)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第49页
        (三) 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第49-50页
    六、发挥网络在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培养的载体作用第50-52页
        (一) 优化网络技术,消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第50页
        (二) 利用网络优势,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50-51页
        (三) 加强互联网的行业自律和行业制度建设第51-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与 HbA1c、ET、ACR、SUA 的分析
下一篇:广西平南上渡闽语语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