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组合机床及其加工论文--程序控制机床、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论文

精密卧式加工中心螺栓连接刚度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课题来源第8页
    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9-14页
        1.3.1 机械结合面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3.2 栓接结合部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2 基于层状弹性体系力学的机械结合面法向应力场计算第16-43页
    2.1 层状弹性力学基本假定第16-17页
    2.2 表面受单圆均布垂直载荷作用的层状弹性体系力学计算第17-24页
        2.2.1 应力、应变和位移分量表达式第17-19页
        2.2.2 模型定解条件第19-21页
        2.2.3 应力、应变和位移分量表达式的变换第21-24页
    2.3 应力、应变和位移分量的编程计算第24-30页
        2.3.1 根据定解条件求解积分常数第24-26页
        2.3.2 计算公式的编程调整第26-28页
        2.3.3 模型数值积分计算的编程处理第28-30页
    2.4 表面受多圆均布垂直载荷作用的层状弹性体系力学计算第30-35页
        2.4.1 多圆载荷作用下应力与位移分量的坐标变换第30-32页
        2.4.2 多圆载荷作用下应力与位移的计算第32-35页
    2.5 表面受圆形均布垂直载荷结合面计算的MATLABGUI程序设计第35-36页
    2.6 MATLAB程序实例计算结果正确性分析第36-42页
        2.6.1 表面受单圆均布垂直载荷的机械结合部的计算实例第36-39页
        2.6.2 表面受多圆均布垂直载荷的机械结合部的计算实例第39-42页
    2.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栓接结合部刚度理论解析模型的构建第43-58页
    3.1 受压层压应力均布的栓接结合部法向刚度解析模型第43-46页
    3.2 受压层压应力均布的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解析模型第46-55页
    3.3 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数学模型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55-57页
        3.3.1 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第55页
        3.3.2 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有限元计算结果第55-57页
        3.3.3 两种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第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4 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原理性实验研究第58-77页
    4.1 正交实验第58-60页
        4.1.1 正交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第58-59页
        4.1.2 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正交实验设计第59-60页
    4.2 实验仪器的选择和试件设计第60-62页
        4.2.1 实验仪器选择第60页
        4.2.2 试件设计第60-62页
    4.3 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62-69页
    4.4 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正交实验修正第69-73页
    4.5 栓接结合部切向刚度细化实验第73-76页
        4.5.1 预紧力影响实验第73-74页
        4.5.2 结合面和螺栓杆影响实验第74-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5 卧式加工中心床身—立柱栓接结合部刚度优化设计第77-94页
    5.1 床身—立柱栓接结合部螺栓组初始设计方案第77-80页
    5.2 床身—立柱栓接结合部刚度优化设计第80-93页
        5.2.1 栓接结合部结构优化设计第80-87页
        5.2.2 栓接结合部预紧力大小优化设计第87-89页
        5.2.3 栓接结合部螺栓预紧顺序优化设计第89-93页
    5.3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梅维斯·迦兰作品中的流亡角色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再生能源应急电源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