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19-31页 |
2.1 电子商务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电子商务 | 第19页 |
2.1.2 电子商务集聚区 | 第19页 |
2.1.3 淘宝村 | 第19-20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8页 |
2.2.1 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2.2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3 尺度政治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2.3 既有研究评述 | 第28-31页 |
第三章 中国电子商务集聚区空间布局分析 | 第31-41页 |
3.1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3.2 电子商务集聚区空间布局特点 | 第33-37页 |
3.2.1 全国尺度 | 第33-35页 |
3.2.2 地方尺度 | 第35-37页 |
3.3 影响因素 | 第37-40页 |
3.3.1 经济产业基础 | 第38页 |
3.3.2 人口及受教育程度 | 第38-39页 |
3.3.3 交通物流 | 第39页 |
3.3.4 信息化水平 | 第39-40页 |
3.3.5 等级和接触扩散 | 第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电子商务集聚区发展模式及演化机制研究 | 第41-59页 |
4.1 电子商务集聚区——新产业空间视角的解释 | 第41-42页 |
4.2 分析框架及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4.2.1 分析框架 | 第42页 |
4.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4.3 丽水市淘宝村发展历程 | 第43-48页 |
4.3.1 丽水市淘宝村概况 | 第43-44页 |
4.3.2 丽水市淘宝村形成历程 | 第44-45页 |
4.3.3 淘宝村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 第45-48页 |
4.4 淘宝村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48-53页 |
4.4.1 网商驱动模式 | 第48-50页 |
4.4.2 产业驱动模式 | 第50-51页 |
4.4.3 中介驱动模式 | 第51-52页 |
4.4.4 发展模式比较 | 第52-53页 |
4.5 演化机制分析:技术、组织和区域 | 第53-57页 |
4.5.1 技术——电子商务集聚的基础和前提 | 第53-54页 |
4.5.2 组织——电子商务集聚的保障和动力 | 第54-55页 |
4.5.3 区域——电子商务集聚的平台和空间 | 第55-56页 |
4.5.4 “技术-组织-区域”共同演化分析 | 第56-57页 |
4.6 小结和讨论 | 第57-59页 |
4.6.1 小结 | 第57页 |
4.6.2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的互动研究:以丽水市为例 | 第59-74页 |
5.1 分析框架 | 第59页 |
5.2 区域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 | 第59-64页 |
5.2.1 区域概况 | 第59-60页 |
5.2.2 路径依赖的形成 | 第60-61页 |
5.2.3 路径突破的探索 | 第61-64页 |
5.3 “电商丽水模式”解读 | 第64-68页 |
5.3.1 发展特征 | 第64-66页 |
5.3.2 动力机制 | 第66-67页 |
5.3.3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第67-68页 |
5.4 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互动:尺度政治与路径突破 | 第68-71页 |
5.4.1 尺度固定与不稳定的尺度战略 | 第69-70页 |
5.4.2 尺度重组和尺度跨越 | 第70-71页 |
5.5 小结和启示 | 第71-74页 |
5.5.1 小结 | 第71-72页 |
5.5.2 启示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