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非线性光学(强光与物质的作用)论文

飞秒光丝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和原子、分子体系的量子相位操控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5页
    1.1 飞秒激光成丝第11-17页
        1.1.1 飞秒激光成丝现象简介第11页
        1.1.2 飞秒激光成丝现象的物理机制第11-14页
        1.1.3 光丝中存在的若干非线性效应第14-17页
    1.2 多丝的形成及光丝间相互作用第17-19页
        1.2.1 多丝的形成第17页
        1.2.2 多光丝间的相互作用第17-19页
    1.3 原子体系泵浦-探测测量第19-22页
        1.3.1 线型吸收理论第20-21页
        1.3.2 波包动力学第21-22页
    1.4 本文的研究方向及意义第22-25页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装置第25-42页
    2.1 飞秒激光系统第25-27页
        2.1.1 Quantronix飞秒激光系统第25-27页
        2.1.2 Femtolaser飞秒激光系统第27页
    2.2 光谱仪第27-29页
        2.2.1 Ocean Optics便携式光谱仪第28页
        2.2.2 McPherson高分辨光栅光谱仪第28-29页
    2.3 脉冲整形第29-37页
        2.3.1 脉冲整形装置第29-33页
        2.3.2 整形脉冲第33-34页
        2.3.3 脉冲的表征第34-37页
    2.4 实验装置第37-42页
        2.4.1 锥角辐射角分布的测量装置第37-38页
        2.4.2 等离子体光栅产生及应用装置第38-39页
        2.4.3 吸收谱测量装置第39-42页
第三章 高能飞秒脉冲诱导紫外锥角辐射第42-52页
    3.1 角分布测量方法第42-43页
    3.2 传播模型第43-4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4-50页
        3.3.1 截止波长与激光功率密度第44-46页
        3.3.2 截止波长与样品厚度第46-48页
        3.3.3 锥角辐射的角分布第48-50页
    3.4 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三次谐波产生和等离子体荧光光谱第52-68页
    4.1 实验测量第52-53页
    4.2 等离子体荧光辐射第53-59页
    4.3 多光丝作用的三次谐波的产生第59-66页
        4.3.1 三次谐波增强第59-63页
        4.3.2 三次谐波强度与相对位置第63-65页
        4.3.3 三次谐波光谱的展宽第65-66页
    4.4 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超连续辐射及光丝间的能量传递第68-88页
    5.1 多光丝作用的超连续谱辐射第68-74页
        5.1.1 测量方法第68-69页
        5.1.2 超连续谱及其核心能量第69-74页
    5.2 多光丝间的能量交换第74-80页
        5.2.1 测量方案第75页
        5.2.2 结果与讨论第75-80页
    5.3 等离子体光栅诱导脉冲的时空分裂第80-87页
        5.3.1 研究方案第80-81页
        5.3.2 脉冲的时空分裂第81-87页
    5.4 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原子分子体系的量子相位操控第88-107页
    6.1 相位操控理论第88-90页
    6.2 量子相位操控产生频率梳第90-97页
        6.2.1 周期性相位操控及其光谱响应第91-93页
        6.2.2 相位控制的波动和上升时间第93-95页
        6.2.3 实验方案第95-97页
    6.3 大分子体系的量子相位控制第97-104页
        6.3.1 液相靶:染料分子IR144第97-98页
        6.3.2 吸收谱的理论模型第98-103页
        6.3.3 测量、模拟结果第103-104页
    6.4 小结第104-107页
第七章 多能级体系的量子相位操控第107-126页
    7.1 实验样品第108-109页
    7.2 强场下的波包重建第109-118页
        7.2.1 理论模型第109-111页
        7.2.2 理论计算结果第111-113页
        7.2.3 实验测量第113-116页
        7.2.4 激光诱导相位模型第116-118页
    7.3 双泵浦的量子操控第118-122页
        7.3.1 测量方法第119页
        7.3.2 双泵浦的量子操控第119-122页
    7.4 脉冲形状对吸收谱的调制第122-125页
    7.5 小结第125-126页
第八章 结论第126-130页
    8.1 主要结论第126-128页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7-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流控芯片制备环境响应型光子晶体球的研究
下一篇:解剖型锁定钢板与钩钢板治疗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