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9页 |
1.1 研究依据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2.1.1 八极拳历史起源 | 第9页 |
2.1.2 八极拳历史发展情况研究 | 第9-11页 |
2.1.3 八极拳流派及风格特点研究 | 第11页 |
2.1.4 八极拳功法及训练体系研究 | 第11-12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2-1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13页 |
3.2.3 逻辑分析法 | 第13页 |
3.2.4 对比分析法 | 第13页 |
3.2.5 实地考察法 | 第13-1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4-38页 |
4.1 八极拳概貌 | 第14-17页 |
4.1.1 创拳时间 | 第15页 |
4.1.2 起源地点 | 第15页 |
4.1.3 拳学理念 | 第15-16页 |
4.1.4 阶段划分 | 第16-17页 |
4.2 八极拳技击思想的理论阐析 | 第17-19页 |
4.2.1 技道兼修 | 第17页 |
4.2.2 习练要求 | 第17-18页 |
4.2.3 缠绵劲力 | 第18页 |
4.2.4 发力技巧 | 第18-19页 |
4.3 八极拳基本技法及套路 | 第19-21页 |
4.3.1“六大开”与“八大招” | 第19-20页 |
4.3.2 八极小架 | 第20页 |
4.3.3 单打、对打 | 第20页 |
4.3.4 六合大枪 | 第20-21页 |
4.4 我国八极拳传播过程的地域呈现 | 第21-26页 |
4.4.1 沧州作为八极拳核心发源地的地位没有改变 | 第21-24页 |
4.4.2 京津、西北、东北八极拳呈现鼎足之势 | 第24-26页 |
4.5 我国八极拳地域传播差异 | 第26-36页 |
4.5.1 技法风格差异 | 第27-29页 |
4.5.2 文化背景差异 | 第29-32页 |
4.5.3 与文化的融合 | 第32-33页 |
4.5.4 八极拳技术体系的地域扩展 | 第33-36页 |
4.6 我国八极拳地域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4.6.1 缺少现代理论体系的科学解读 | 第36页 |
4.6.2 缺少传承效果的有效评价机制 | 第36页 |
4.6.3 传承思维及传授模式相对落后 | 第36页 |
4.6.4 缺乏地方主管部门的财政支持 | 第36页 |
4.6.5 传统与竞技八极拳融合困境 | 第36-37页 |
4.7 促进我国八极拳地域传播效益的相关对策 | 第37-38页 |
4.7.1 将学校作为八极拳重要传播途径 | 第37页 |
4.7.2 增强不同地域八极拳的交流学习 | 第37页 |
4.7.3 建立市场调节下的多种管理机制 | 第37页 |
4.7.4 丰富完善八极拳的理论知识体系 | 第37-38页 |
4.7.5 增强八极拳套路表现和实用相结合 | 第38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38-40页 |
5.1 结论 | 第38-39页 |
5.2 建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