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桑树病虫害的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1.1.1 桑树细菌性病害 | 第13-15页 |
1.1.2 桑树真菌性病害 | 第15-17页 |
1.1.3 桑树病毒性病害 | 第17-18页 |
1.1.4 桑树虫害 | 第18-19页 |
1.2 植物穿孔病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1 植物细菌性穿孔病 | 第19页 |
1.2.2 植物真菌性穿孔病 | 第19-20页 |
1.2.3 植物病毒性穿孔病 | 第20页 |
1.3 球黑孢菌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黑孢霉属的分类学地位 | 第20页 |
1.3.2 黑孢霉属真菌的致病性研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3-25页 |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3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穿孔病桑叶叶面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种群鉴定 | 第25-39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3.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25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3.2.1 病叶症状、病斑形态特征及微型害虫的观察 | 第26页 |
3.2.2 病叶表面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 | 第26-27页 |
3.2.3 菌落形态特征、细菌革兰氏染色观察 | 第27页 |
3.2.4 分离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7-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3.3.1 桑穿孔病病叶的症状及病斑形态观察 | 第30-31页 |
3.3.2 病叶上分布的微型害虫 | 第31页 |
3.3.3 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 | 第31-33页 |
3.3.4 分离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33-38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疑似病原菌对桑叶的致病性试验 | 第39-49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4.1.1 试验菌株与地点 | 第39页 |
4.1.2 主要培养基及配方 | 第39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4.2.1 细菌悬液和真菌菌丝的制备 | 第40页 |
4.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4.2.3 致病性试验结果的判断标注 | 第41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3.1 细菌组处理后桑叶未发病情况 | 第42页 |
4.3.2 真菌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4.3.3 田间试验后对病原菌的再分离和鉴定 | 第45-46页 |
4.3.4 分离菌株对桑叶的致病性分析 | 第46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6-49页 |
第五章 致病性菌株Nigrospora sphaerica MF03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9-57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5.1.1 试验菌株与材料 | 第49页 |
5.1.2 培养基 | 第49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5.2.1 菌株MF03无性生长周期观察 | 第49-50页 |
5.2.2 温度对MF03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0页 |
5.2.3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0页 |
5.2.4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5 菌丝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51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5.4.1 MF03的无性周期 | 第51-53页 |
5.4.2 培养温度对MF03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5.4.3 pH值对MF03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4 光照条件对MF03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4页 |
5.4.5 MF03菌丝的致死温度 | 第54-55页 |
5.4.6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7-59页 |
6.1 病叶表面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 第57页 |
6.2 疑似病原菌的致病性试验 | 第57-58页 |
6.3 致病性菌株Nigrospora sphaerica MF03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研课题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