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互联网金融含义界定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研究逻辑路线与创新点 | 第20-26页 |
1.4.1 研究的逻辑线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1-26页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26-44页 |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评述 | 第26-32页 |
2.1.1 针对金融中介和金融脱媒的研究 | 第26-27页 |
2.1.2 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 | 第27-28页 |
2.1.3 针对互联网金融功能的研究 | 第28-30页 |
2.1.4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比较和影响的研究 | 第30-31页 |
2.1.5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监管现状的研究 | 第31-32页 |
2.2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32-37页 |
2.2.1 基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的金融组织理论 | 第32-33页 |
2.2.2 金融创新理论 | 第33-34页 |
2.2.3 产业融合理论 | 第34-35页 |
2.2.4 从实物形式到虚拟化的价值链理论 | 第35-36页 |
2.2.5 互联网经济边际效用递增理论 | 第36-37页 |
2.3 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模式及其趋势 | 第37-42页 |
2.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 | 第37-40页 |
2.3.2 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 | 第40-41页 |
2.3.3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2.4 本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44-60页 |
3.1 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概述 | 第44-46页 |
3.1.1 近几年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 | 第44-46页 |
3.1.2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 第46页 |
3.2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46-53页 |
3.2.1 支付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 | 第47-48页 |
3.2.2 融资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48-51页 |
3.2.3 理财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 第51-53页 |
3.2.4 服务平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 第53页 |
3.3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9页 |
3.3.1 互联网金融应用技术不完善 | 第53-54页 |
3.3.2 中国信用体系不够健全 | 第54-55页 |
3.3.3 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乏 | 第55页 |
3.3.4 互联网金融实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3.3.5 互联网金融对风险的放大效应 | 第56页 |
3.3.6 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还不健全 | 第56-58页 |
3.3.7 监管体制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相适应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基于信用问题的互联网金融信贷影响因素研究 | 第60-84页 |
4.1 互联网金融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60-63页 |
4.1.1 P2P信贷平台的积极作用 | 第60-61页 |
4.1.2 P2P信贷平台存在的信用问题 | 第61-63页 |
4.2 互联网金融信贷平台案例说明 | 第63-67页 |
4.2.1 国内外案例信贷平台概况 | 第63-65页 |
4.2.2 案例平台的信用审核与风险控制 | 第65-67页 |
4.3 研究框架设计与数据说明 | 第67-75页 |
4.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第67-69页 |
4.3.2 数据说明及其分析 | 第69-75页 |
4.4 互联网金融信贷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 第75-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嵌入社会网络的互联网金融信贷信用演化研究 | 第84-96页 |
5.1 社会网络与互联网金融 | 第84-87页 |
5.1.1 社会网络的内涵 | 第84-85页 |
5.1.2 社会网络与金融创新 | 第85-86页 |
5.1.3 社会网络与互联网金融 | 第86-87页 |
5.2 基基于社会网络的互联网金融信贷信用演化分析 | 第87-95页 |
5.2.1 不完全信息下的投资与融资 | 第87页 |
5.2.2 承兑与欺诈的收益分析 | 第87-89页 |
5.2.3“信任还是欺诈”偏好继承的演进分析 | 第89-90页 |
5.2.4 信任或欺诈的均衡调整 | 第90-9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6 考虑异类侵入的互联网金融信用异化分析 | 第96-106页 |
6.1 均匀网络的信用异化情形 | 第97-98页 |
6.2 均匀网络的仿真模型建立及分析 | 第98-100页 |
6.3 无标度网络的信用异化情形 | 第100-101页 |
6.4 无标度网络的仿真模型建立及分析 | 第101-10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7 基于Credit Risk+模型的互联网金融信贷风险研究 | 第106-120页 |
7.1 互联网金融风险剖析与模型化研究 | 第106-110页 |
7.1.1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来源与识别 | 第106-107页 |
7.1.2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 | 第107-109页 |
7.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征 | 第109-110页 |
7.2 基于Credit Risk+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估计 | 第110-118页 |
7.2.1 模型的使用情况 | 第110-111页 |
7.2.2 研究框架设计 | 第111-116页 |
7.2.3 结果分析 | 第116-11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8 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规避与监管对策研究 | 第120-128页 |
8.1 加速推进金融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 第120-122页 |
8.1.1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内建立征信系统 | 第120-121页 |
8.1.2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组织的信用规范 | 第121页 |
8.1.3 完善监管机制以促进金融业的信用体系发展 | 第121-122页 |
8.2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以降低网络风险 | 第122-123页 |
8.3 完善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 第123-125页 |
8.4 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125-126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28-130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附录 | 第142-154页 |
A 第六章做仿真编的程序 | 第142-146页 |
B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差异分析 | 第146-147页 |
C 当前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经营模式 | 第147-149页 |
D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 第149-152页 |
E 中国知名的众筹平台及其现状说明 | 第152-154页 |
F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54页 |
G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