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9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学术价值 | 第9-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0-13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13-18页 |
第二节 采用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创新之处 | 第18-23页 |
一、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本文所采用的研究理论 | 第19-21页 |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研究概况 | 第23-29页 |
第一章 多续藏族的人文环境 | 第29-51页 |
第一节 安宁河上游概况 | 第29-32页 |
一、冕宁县历史地理概况 | 第29-30页 |
二、调查点概况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多续藏族的历史文化 | 第32-51页 |
一、多续藏族的历史渊源 | 第32-33页 |
二、多续藏族的民俗文化 | 第33-51页 |
第二章 多续藏族的宗教信仰考释 | 第51-75页 |
第一节 多续藏族宗教信仰的多层次形态 | 第51-60页 |
一、多续藏族信仰的原生性 | 第51-58页 |
二、藏传佛教的传入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多续藏族的神灵崇拜 | 第60-69页 |
一、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 | 第61-63页 |
二、多续藏族的神灵考释 | 第63-69页 |
第三节 多续藏族的宗教职业 | 第69-75页 |
一、大鼓和尚和小鼓和尚 | 第70-72页 |
二、多续藏族宗教斗争简况 | 第72-75页 |
第三章 多续藏族本波文化遗存 | 第75-103页 |
第一节 多续藏族的“搓巴卓”与“结立局” | 第75-83页 |
一、多续人的汝都 | 第75-77页 |
二、多续人的搓巴卓 | 第77-81页 |
三、多续人的结立局 | 第81-83页 |
第二节 大型姑恰基仪式和家庭姑恰基仪式 | 第83-86页 |
一、大型姑恰基仪式 | 第84-85页 |
二、家庭姑恰基仪式 | 第85-86页 |
三、对姑恰基仪式的文化分析 | 第86页 |
第三节 多续地区的宗教遗存——以莫波罗本教遗迹为例 | 第86-90页 |
第四节 多续藏族节日的文化内涵解读 | 第90-96页 |
一、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 | 第92-93页 |
二、祖先崇拜 | 第93-96页 |
三、“搓巴卓”和“结立局”中的生命意识 | 第96页 |
第五节 多续藏族节日的功能 | 第96-103页 |
一、族群认同的凝聚功能 | 第97-99页 |
二、教育功能 | 第99-100页 |
三、文化传承功能 | 第100-101页 |
四、心理调节功能 | 第101-103页 |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