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7页 |
1.2.1 玉米生产概况 | 第13-17页 |
1.2.2 群体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3 群体密度对玉米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4 群体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1.2.5 群体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21页 |
1.2.6 玉米膜下滴灌氮肥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7 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7-28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密度对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第29-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9-30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0页 |
2.1.3 取样及测定 | 第30页 |
2.1.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0-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2页 |
2.2.1 玉米基本形态指标 | 第31-32页 |
2.2.2 叶面积指数 | 第32页 |
2.2.3 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特性 | 第32-37页 |
2.2.4 玉米茎秆特征 | 第37-39页 |
2.2.5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 | 第39-41页 |
2.2.6 玉米籽粒产量 | 第41-42页 |
2.3 讨论 | 第42-43页 |
2.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密度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4-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44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3.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44-45页 |
3.1.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45-4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3.2.1 群体密度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2 群体密度对膜下滴灌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3 群体密度对膜下滴灌玉米光合作用及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3页 |
3.3 讨论 | 第53-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55-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55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55-56页 |
4.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6-57页 |
4.1.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6页 |
4.2.1 株高和穗位高 | 第57页 |
4.2.2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57-64页 |
4.2.3 玉米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 | 第64-65页 |
4.2.4 产量及氮素利用率 | 第65-66页 |
4.3 讨论 | 第66-67页 |
4.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68-8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5.1.1 试验地概况 | 第68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68页 |
5.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68-70页 |
5.1.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7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3页 |
5.2.1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2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71-74页 |
5.2.3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74-76页 |
5.2.4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76-78页 |
5.2.5 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玉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78-83页 |
5.3 讨论 | 第83-84页 |
5.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85-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