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6-8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7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自然:异在自然与属人自然的契合 | 第8-26页 |
(一) 异在自然 | 第8-20页 |
1. 自然的系统性与有机性 | 第8-12页 |
2. 自然的自组织性与先在性 | 第12-17页 |
3. 自然的可分解性与可还原性 | 第17-20页 |
(二) 属人自然 | 第20-26页 |
1. 人类学的自然 | 第20-23页 |
2. 社会的自然 | 第23-26页 |
三、当代西方生态哲学自然观的批判 | 第26-44页 |
(一) 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 | 第27-34页 |
1. 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 第27-29页 |
2. “人学空场”的费尔巴哈自然观 | 第29-32页 |
3. 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超越 | 第32-34页 |
(二)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 | 第34-44页 |
1. 机械论自然观 | 第34-37页 |
2. “知性虚构”的“多孔性理论” | 第37-40页 |
3. 机械论自然观的超越 | 第40-44页 |
四、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成路径及其必然要求 | 第44-58页 |
(一) 实践的动态履程: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历史必然 | 第44-51页 |
1. 古代朴素的有机自然观 | 第44-47页 |
2. 古代有机自然观的背离形式:近代机械自然观 | 第47-49页 |
3. 古代有机自然观的更高复归: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 | 第49-51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必然要求 | 第51-58页 |
1. 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 第51-53页 |
2. 构建生态的社会发展观 | 第53-54页 |
3. 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互动模式 | 第54-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