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纳米碳材料负载体系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第12-18页
        1.2.1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的优势第12-13页
        1.2.2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结构第13-14页
        1.2.3 甲酸的氧化机理第14-15页
        1.2.4 直接甲酸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5-18页
    1.3 超级电容器第18-22页
        1.3.1 超级电容器发展过程第19页
        1.3.2 超级电容器结构及原理第19-20页
        1.3.3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及其应用第20-21页
        1.3.4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4 载体碳材料及其负载体系的发展现状第22-25页
        1.4.1 碳材料发展概况第22-24页
        1.4.2 氮掺杂多孔碳第24-25页
    1.5 本工作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5-28页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28-38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8-30页
        2.1.1 实验试剂第28-29页
        2.1.2 实验仪器第29-30页
    2.2 材料的结构表征第30-31页
        2.2.1 X-射线衍射( XRD )第30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第30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TEM )第30-31页
        2.2.4 拉曼光谱分析( Raman)第31页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第31页
        2.2.6 电感偶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第31页
    2.3 甲酸电氧化电化学测试技术第31-33页
        2.3.1 循环伏安法第32-33页
        2.3.2 计时电流法第33页
        2.3.3 单层吸附CO的脱附曲线第33页
    2.4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测试技术第33-38页
        2.4.1 循环伏安法第33-34页
        2.4.2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34-35页
        2.4.3 交流阻抗测试第35-36页
        2.4.4 循环寿命测试第36-38页
第三章 碳纳米管负载Pd-Cu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甲酸电氧化性能研究第38-46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41页
        3.2.1 碳纳米管的处理第39-40页
        3.2.2 Pd_xCu_y/CNTs的制备第40页
        3.2.3 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40页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0-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45页
        3.3.1 物理性质表征第41-43页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3-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氮掺杂)三维碳结构的制备及超级电容器电容性能研究第46-56页
    4.1 引言第46-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49页
        4.2.1 碳量子点的制备第47-48页
        4.2.2 碳三维结构的制备第48页
        4.2.3 氮掺杂碳三维结构的制备第48页
        4.2.4 超级电容器工作电极的制备第48页
        4.2.5 碳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48页
        4.2.6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8-4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9-54页
        4.3.1 物理性质表征第49-53页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氮掺杂)碳三维结构负载氢氧化钴的制备及超级电容器电容性能研究第56-62页
    5.1 引言第56-57页
    5.2 实验部分第57-58页
        5.2.1(氮掺杂)碳三维结构负载氢氧化钴催化剂的制备第57页
        5.2.2 超级电容器工作电极的制备第57页
        5.2.3 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57页
        5.2.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7-5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8-61页
        5.3.1 物理性质表征第58-59页
        5.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9-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6.1 总结第62-63页
    6.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致谢第74-75页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泥石流临灾预警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问题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定居牧民的生计策略及草地利用问题研究--基于对甘肃省玛曲县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