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2-25页 |
第二章 SAR图像局部特征基本知识和提取方法 | 第25-50页 |
2.1 图像局部不变特征理论 | 第25-32页 |
2.1.1 图像不变特征概述 | 第25-26页 |
2.1.2 全局不变特征 | 第26-27页 |
2.1.3 局部不变特征 | 第27-29页 |
2.1.4 SIFT特征提取方法 | 第29-32页 |
2.2 S AR图像特性 | 第32-37页 |
2.2.1 S AR图像成像概述 | 第32-33页 |
2.2.2 S AR图像噪声特性 | 第33-35页 |
2.2.3 S AR图像的几种基本图像特征 | 第35-37页 |
2.3 S AR图像局部不变特征研究 | 第37-46页 |
2.3.1 影响SAR图像特征的因素 | 第37-42页 |
2.3.2 SIFT方法在SAR图像上的局限 | 第42-44页 |
2.3.3 SAR图像局部不变特征提取方法 | 第44-46页 |
2.4 S AR图像局部特征分析 | 第46-50页 |
2.4.1 SAR图像目标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2.4.2 SAR图像匹配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第三章 SAR图像显著性特征提取方法 | 第50-68页 |
3.1 概述 | 第50-52页 |
3.2 图像显著性区域检测方法的研究背景 | 第52页 |
3.3 S AR图像局部区域显著性检测方法 | 第52-56页 |
3.3.1 S AR图像局部复杂度 | 第52-54页 |
3.3.2 S AR图像局部自差异测度 | 第54-55页 |
3.3.3 S AR图像显著性测度提取方法 | 第55-56页 |
3.4 实验与分析 | 第56-67页 |
3.4.1 算法鲁棒性分析 | 第57-60页 |
3.4.2 S AR图像显著性检测性能分析和对比 | 第60-63页 |
3.4.3 S AR图像目标检测性能分析和对比 | 第63-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SAR图像目标点特征匹配方法 | 第68-78页 |
4.1 概述 | 第68-69页 |
4.2 图像域属性散射中心模型 | 第69-70页 |
4.3 点集匹配方法 | 第70-73页 |
4.3.1 一致化点匹配 | 第70-71页 |
4.3.2 非一致化匹配方法 | 第71-72页 |
4.3.3 基于特征的方法 | 第72页 |
4.3.4 本文采用的匹配方法 | 第72-73页 |
4.4 目标散射中心特征序贯匹配方法 | 第73-75页 |
4.4.1 目标属性散射中心特征提取 | 第73-74页 |
4.4.2 散射中心特征序贯匹配方法 | 第74-75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75-77页 |
4.5.1 方位角变化情况下同类目标识别实验 | 第75-77页 |
4.5.2 俯仰角变化情况下目标识别实验 | 第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SAR图像局部不变特征提取新方法 | 第78-103页 |
5.1 SAR图像梯度信息与尺度不变点特征 | 第78-84页 |
5.1.1 SAR图像梯度信息获取方法 | 第78-80页 |
5.1.2 SAR图像尺度不变点特征 | 第80-84页 |
5.2 局部二值模式特征 | 第84-86页 |
5.3 旋转不变局部二值模式 | 第86页 |
5.4 基于梯度比率信息的局部模式特征 | 第86-90页 |
5.4.1 局部梯度比率特征直方图计算方法 | 第87-88页 |
5.4.2 多尺度局部梯度比率模式直方图特征计算方法 | 第88-89页 |
5.4.3 MLGRPH对目标旋转变化的适应性 | 第89-90页 |
5.5 基于MLGRPH的SAR图像局部不变特征提取新方法 | 第90-93页 |
5.5.1 SAR图像局部不变特征提取新方法 | 第90-91页 |
5.5.2 特征匹配方法 | 第91-93页 |
5.6 实验与分析 | 第93-102页 |
5.6.1 不同时相SAR图像局部特征匹配实验 | 第93-97页 |
5.6.2 不同波段SAR图像局部特征匹配实验 | 第97-99页 |
5.6.3 不同极化方式SAR图像局部特征匹配实验 | 第99-100页 |
5.6.4 不同视角成像SAR图像局部特征匹配实验 | 第100-102页 |
5.6.5 实验小结 | 第10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