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论文

区域竞争视角下的地方政府间沟通障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的思路、目的和方法第9-10页
        1.2.1 研究思路第9页
        1.2.2 研究目的第9页
        1.2.3 研究方法第9-10页
    1.3 文章结构安排第10-11页
    1.4 政府间沟通障碍研究综述第11-14页
        1.4.1 地方政府间横向沟通的研究概况第11页
        1.4.2 沟通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11-12页
        1.4.3 沟通障碍的解决与研究的不足第12-14页
第二章 理论概述第14-2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7页
        2.1.1 对“区域竞争视角”的理解第14-15页
        2.1.2 对“地方政府”的理解第15页
        2.1.3 对“沟通”的理解第15-16页
        2.1.4 “政府间沟通障碍”的界定第16-17页
    2.2 组织沟通的理论基础第17-22页
        2.2.1 组织沟通的心理学基础第17-19页
        2.2.2 组织沟通社会学基础第19-20页
        2.2.3 组织沟通的传播学基础第20-21页
        2.2.4 组织沟通的管理学基础第21-22页
    2.3 地方政府沟通的功能、模式及理论展现第22-26页
        2.3.1 政府沟通的功能第22-23页
        2.3.2 地方政府间的沟通模式第23-24页
        2.3.3 理论分析在研究中的展现第24-26页
第三章 地方政府间沟通障碍的研究第26-36页
    3.1 沟通障碍形成的历史与现状第26-28页
        3.1.1 地方政府间沟通障碍形成的历史背景第26-27页
        3.1.2 地方政府间沟通障碍形成的现状分析第27-28页
    3.2 沟通障碍的产生原因第28-29页
        3.2.1 政府竞争的加剧第28-29页
        3.2.2 组织防卫心理第29页
        3.2.3 行政伦理失范第29页
    3.3 沟通障碍的表现第29-31页
        3.3.1 主观障碍的表现第29-30页
        3.3.2 客观障碍的表现第30-31页
        3.3.3 沟通方式障碍的表现第31页
    3.4 沟通障碍因素分析第31-33页
        3.4.1 沟通渠道的影响第31-32页
        3.4.2 心理因素的影响第32-33页
        3.4.3 合作规范缺乏的影响第33页
    3.5 沟通障碍存在的危害与改善的必要第33-36页
        3.5.1 沟通障碍存在的危害第33-34页
        3.5.2 改善沟通的必要第34-36页
第四章 改善政府沟通的思路研究第36-43页
    4.1 心智模式的转变第36-38页
        4.1.1 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第36-37页
        4.1.2 树立新的思维模式第37-38页
    4.2 良性竞争对政府沟通的促进第38-39页
        4.2.1 重复博弈的力量第38页
        4.2.2 政府良性竞争的实现第38-39页
    4.3 新型组织伦理的树立第39-43页
        4.3.1 行政伦理的形成第39-40页
        4.3.2 行政伦理培育第40-41页
        4.3.3 行政伦理的制度性保障第41-43页
第五章 改善沟通——学习型政府建立第43-47页
    5.1 从组织学习到学习型政府第43-44页
        5.1.1 组织学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的辨析第43页
        5.1.2 学习型政府的提出第43-44页
    5.2 建立学习型政府的基本思路第44-47页
        5.2.1 改善沟通渠道第44-45页
        5.2.2 建立合作机制第45页
        5.2.3 进行政府培训第45-46页
        5.2.4 打造信息平台第46页
        5.2.5 完善相关制度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对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
下一篇: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血清Sclerostin及DKK1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