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7页 |
1.1 核天体物理概述 | 第7-8页 |
1.2 恒星演化中的核反应 | 第8-12页 |
1.2.1 平稳燃烧阶段的核合成 | 第9-11页 |
1.2.2 爆发性阶段的核合成 | 第11-12页 |
1.3 ~(22)Na(p,γ)~(23)Mg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22)Na(p,γ)~(23)Mg反应 | 第13-14页 |
1.3.2 ~(22)Na(p,α)~(19)Ne反应 | 第14-17页 |
第二章 ~(22)Na+p共振散射的厚靶实验 | 第17-29页 |
2.1 RIBLL1次级束产生装置 | 第17-20页 |
2.1.1 初级靶系统 | 第18-19页 |
2.1.2 电磁分离系统 | 第19-20页 |
2.2 探测器选取 | 第20-23页 |
2.2.1 PPAC | 第20-22页 |
2.2.2 塑料闪烁体探测器 | 第22页 |
2.2.3 硅探测器望远镜阵列 | 第22-23页 |
2.3 靶选取 | 第23-24页 |
2.3.1 靶种类的选取 | 第24页 |
2.3.2 靶厚的确定 | 第24页 |
2.4 实验设置 | 第24-26页 |
2.5 电子学系统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 | 第29-58页 |
3.1 反应产物 | 第29-39页 |
3.1.1 探测器望远镜鉴别原理 | 第29-31页 |
3.1.2 硅探测器望远镜阵列顺序检验 | 第31-32页 |
3.1.3 硅探测器能量刻度 | 第32-35页 |
3.1.4 双面硅条探测器的串扰事件 | 第35-36页 |
3.1.5 硅探测器阵列边缘的事件 | 第36-38页 |
3.1.6 ~(22)Na+p共振散射实验中的粒子鉴别 | 第38-39页 |
3.2 ~(22)Na次级束 | 第39-44页 |
3.2.1 束流能量 | 第39-40页 |
3.2.2 PPAC中的有效事件 | 第40-41页 |
3.2.3 ~(22)Na次级束鉴别 | 第41-43页 |
3.2.4 ~(22)Na次级粒子的能量 | 第43-44页 |
3.3 质心系能谱 | 第44-55页 |
3.3.1 运动学重构 | 第44-46页 |
3.3.2 实验室系下的出射角 | 第46-48页 |
3.3.3 选取次级靶的有效面积 | 第48-49页 |
3.3.4 质心系能谱 | 第49-50页 |
3.3.5 质心系能量分辨 | 第50-52页 |
3.3.6 C本底扣除 | 第52-55页 |
3.4 质心系下的微分截面和激发函数 | 第55-58页 |
第四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