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氧化锌避雷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8页 |
1.3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的国内外现状 | 第8-10页 |
1.3.1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概述 | 第8-9页 |
1.3.2 国外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现状 | 第9页 |
1.3.3 国内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现状 | 第9-10页 |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第2章 氧化锌避雷器结构及带电测试模型 | 第11-20页 |
2.1 氧化锌避雷器的基本特性 | 第11-13页 |
2.1.1 氧化锌避雷器的结构 | 第11页 |
2.1.2 氧化锌避雷器的等值电路 | 第11-12页 |
2.1.3 氧化锌避雷器的伏安特性 | 第12-13页 |
2.2 氧化锌避雷器损坏的原因 | 第13-14页 |
2.2.1 内部受潮 | 第14页 |
2.2.2 外瓷套与内部阀片间的局部放电 | 第14页 |
2.2.3 热击穿 | 第14页 |
2.2.4 其他原因 | 第14页 |
2.3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分析 | 第14-19页 |
2.3.1 全泄漏电流法 | 第15页 |
2.3.2 零序电流法 | 第15-16页 |
2.3.3 双CT法 | 第16-17页 |
2.3.4 补偿法 | 第17-18页 |
2.3.5 基波测试法 | 第18页 |
2.3.6 谐波分析法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基于改进谐波分析法的避雷器带电测试 | 第20-33页 |
3.1 谐波分析法的频谱泄漏与栅栏效应 | 第20-21页 |
3.1.1 频谱泄漏 | 第20-21页 |
3.1.2 栅栏效应 | 第21页 |
3.2 窗函数 | 第21-27页 |
3.2.1 加窗 | 第22-23页 |
3.2.2 窗函数选择 | 第23-27页 |
3.3 加窗插值算法及仿真研究 | 第27-32页 |
3.3.1 双峰谱线修正算法原理 | 第27-30页 |
3.3.2 双峰谱线修正算法仿真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系统软硬件设计 | 第33-48页 |
4.1 避雷器带电测试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第33-34页 |
4.2 避雷器带电测试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第34-45页 |
4.2.1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模块控制芯片选择 | 第34-36页 |
4.2.2 电压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第36-38页 |
4.2.3 电流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第38-39页 |
4.2.4 ADC转换单元设计 | 第39-40页 |
4.2.5 雷击计数模块设计 | 第40页 |
4.2.6 环境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 第40-41页 |
4.2.7 无线通信传输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4.2.8 电源模块设计 | 第42-44页 |
4.2.9 预留串口设计 | 第44-45页 |
4.3 避雷器带电测试模块软件设计 | 第45-47页 |
4.4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48-55页 |
5.1 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第48-49页 |
5.1.1 C++语言与界面特点 | 第48页 |
5.1.2 SQL Server数据库简介 | 第48-49页 |
5.2 上位机软件功能设计 | 第49页 |
5.3 上位机软件功能界面设计 | 第49-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