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 第11-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5 几个概念的再界定 | 第14-15页 |
第2章 产业组织及其演化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2.1 古典分工理论 | 第15-19页 |
2.1.1 对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述评 | 第15-17页 |
2.1.2 马克思的协作与分工论 | 第17-19页 |
2.2 分工理论的发展 | 第19-24页 |
2.2.1 对杨格的分工与递增报酬理论的述评 | 第19-20页 |
2.2.3 对施蒂格勒分工与产业生命周期假说的述评 | 第20-22页 |
2.2.4 对杨小凯分工与经济组织理论的述评 | 第22-24页 |
第3章 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产业组织思想 | 第24-31页 |
3.1 马克思创新理论与产业组织 | 第24-28页 |
3.1.1 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3.1.2 技术创新理论与产业组织 | 第27-28页 |
3.2 马克思的企业规模理论与产业组织 | 第28-29页 |
3.2.1 企业规模边界变动的实现 | 第28-29页 |
3.2.2 企业规模扩大的内在动因 | 第29页 |
3.3 马克思的垄断、竞争理论与产业组织 | 第29-31页 |
3.3.1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分析 | 第29-30页 |
3.3.2 垄断利润来源分析 | 第30-31页 |
第4章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资本主义产业组织演进形式 | 第31-39页 |
4.1 产业组织演进的根本动因 | 第31-33页 |
4.2 产业组织的演化形式 | 第33-36页 |
4.2.1 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的企业形式出现 | 第33-34页 |
4.2.2 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 第34-35页 |
4.2.3 机器和大工业的企业组织形式出现 | 第35-36页 |
4.3 当代资本主义产业组织的演进形式 | 第36-39页 |
4.3.1 福特制的产生与发展 | 第36-37页 |
4.3.2 企业组织网络化的产生与发展 | 第37-38页 |
4.3.3 弹性积累形式下的灵活就业 | 第38-39页 |
第5章 马克思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3页 |
5.1 我国产业组织的现状 | 第39-40页 |
5.1.1 专业化程度差、分工协作程度低 | 第39页 |
5.1.2 产业内无序竞争、过度竞争影响产业发展 | 第39-40页 |
5.1.3 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 第40页 |
5.2 马克思产业组织思想对于我国发展的启示 | 第40-42页 |
5.2.1 不断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壁垒 | 第40-41页 |
5.2.2 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 第41页 |
5.2.3 维护竞争秩序,培育、健全市场体系 | 第41-4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