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1 含氟丙烯酸酯的简介 | 第8-11页 |
1.1.1 含氟单体的性质介绍 | 第8页 |
1.1.2 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的分类 | 第8-9页 |
1.1.3 含氟单体的合成方法 | 第9-11页 |
1.1.4 含氟丙烯酸酯类的近况 | 第11页 |
1.2 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简介 | 第11-13页 |
1.2.1 含氟共聚物的合成总结 | 第11-13页 |
1.2.2 含氟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聚(FMA-co-MMA-co-GMA)共聚物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15-27页 |
2.1 实验器材与原料 | 第15-17页 |
2.1.1 实验器材与原料 | 第15-16页 |
2.1.2 实验所用原料以及试剂 | 第16-17页 |
2.2 聚合物的合成 | 第17-18页 |
2.3 合成产物的表征方法 | 第18-19页 |
2.3.1 核磁共振氢谱图(1H-NMR) | 第18页 |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 | 第18-19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9-26页 |
2.4.1 聚(FMA-co-MMA-co-GMA)的合成 | 第19-20页 |
2.4.2 实验试剂的处理与纯化 | 第20-21页 |
2.4.3 聚(FMA-co-MMA-co-GMA)的 1H-NMR表征分析 | 第21-22页 |
2.4.4 聚(FMA-co-MMA-co-GMA)的红外表征分析 | 第22-23页 |
2.4.5 聚(FMA-co-MMA-co-GMA)的CA表征分析 | 第23-24页 |
2.4.6 聚(FMA-co-MMA-co-GMA)的SEM表征分析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ATRP方法制备PBI-P(FMA-co-MMA)及其荧光性能 | 第27-48页 |
3.1 ATRP(原子转移自由基反应)简介 | 第27页 |
3.2 ATRP的反应机制 | 第27-28页 |
3.3 ATRP方法制备PBI-P(FMA-co-MMA) | 第28-30页 |
3.4 实验器材与原料 | 第30-31页 |
3.4.1 实验器材与原料 | 第30-31页 |
3.4.2 实验所用原料以及试剂 | 第31页 |
3.5 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 第31-33页 |
3.5.1 PBI-OH的合成步骤 | 第31-32页 |
3.5.2 PBI-Br的合成步骤 | 第32-33页 |
3.6 合成产物的表征分析 | 第33-34页 |
3.6.1 核磁共振氢谱图(1H-NMR) | 第33页 |
3.6.2 傅立叶红外光谱图(FT-IR) | 第33-34页 |
3.6.3 紫外分光光谱(UV) | 第34页 |
3.6.4 荧光分光光谱(FL) | 第34页 |
3.6.5 水接触角测量仪(CA) | 第34页 |
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3.7.1 PBI-OH的合成 | 第34-35页 |
3.7.2 PBI-Br的合成 | 第35-37页 |
3.7.3 PBI-P(FMA-co-MMA)的合成 | 第37-38页 |
3.7.4 实验试剂的处理与纯化 | 第38-39页 |
3.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3.8.1 PBI-OH的合成 | 第39-40页 |
3.8.2 PBI-Br的红外表征分析图谱 | 第40页 |
3.8.3 PBI-P(FMA-co-MMA)的红外表征分析图谱 | 第40-41页 |
3.8.4 PBI-P(FMA-co-MMA)的液体紫外吸收表征分析图谱 | 第41-42页 |
3.8.5 PBI-P(FMA-co-MMA)的液体荧光表征分析图谱 | 第42-43页 |
3.8.6 PBI-P(FMA-co-MMA)的固体紫外吸收表征分析图谱 | 第43-44页 |
3.8.7 PBI-P(FMA-co-MMA)的固体荧光表征分析图谱 | 第44-45页 |
3.8.8 PBI-P(FMA-co-MMA)的水接触角表征分析图 | 第45-46页 |
3.8.9 PBI-P(FMA-co-MMA)电路板表面涂覆后的实测效果图 | 第46-4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